第07版:健康

“心梗+穿孔”命悬一线

市二院多学科联合成功救治患者

病床上的王女士今年76岁,两天前经历了一场惊险的生死一瞬,因为她遇上了致死率极高的疾病——急性心梗并发室间隔穿孔。国外资料显示,仅有约20%的此类患者能够通过治疗度过急性期,有机会进行手术。王女士重获新生充分体现了市第二人民医院多学科联合下高水平的疑难危重疾病救治能力。

■王宇

急发心梗险丧命

数天前,王女士突然出现胸痛、胸闷、憋气等症状,同时伴有肩背部疼痛、大汗、头晕,家人立刻带其至市二院就诊。急诊科接诊后,根据患者症状,立即安排了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查,结果提示为下壁导联ST段抬高,心肌酶也明显增高,这是急性心梗的典型表现,即刻将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向家属讲清患者病情,家属知悉并签署病重知情同意书后,医生紧急请心内科会诊。

就在此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氧合、血压持续下降。心内科主任杨乃全博士马上判断:患者可能出现了严重的急性心力衰竭,立即给予面罩给氧、利尿、平喘等抢救,但患者情况急剧恶化,又紧急进行抢救,维持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氧供应。

心脏“承重墙”穿孔

患者病情急转直下的原因是什么?专家在王女士胸骨左缘心脏听诊区,听到了粗糙的全收缩期杂音,这代表患者很有可能出现室间隔穿孔,就是分隔人体左右心室的正常生理结构——室间隔,就像家里的承重墙,发生了撕裂,形成了贯通,致死率极高。

医护人员迅速完成床旁超声检查,结果令所有人倒抽一口凉气,患者的左心室和右心室之间有个穿孔!室间隔穿孔是急性心肌梗死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达90%,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现实条件下,急性期患者的心肌处于炎症水肿状态,身体各方面指标差,血压只能勉强维持,无法手术。这也意味着患者抢救难度极大,且随时游走在生死边缘。

先救命再“补心”

杨乃全与心脏外科主任朱逸博士共同研究治疗方案,最终决定由杨乃全先行完成介入手术,打通患者堵塞血管,并植入支架,稳住患者生命体征;随后由朱逸进行手术,对室间隔穿孔进行修补。

方案商定后,两路人马分头行动。杨乃全争取家属同意后,立即开通了胸痛中心绿色通道,将患者转到介入室,争分夺秒开展冠脉造影检查。术中发现,患者前降支完全闭塞,其余两根冠状动脉血管也存在严重狭窄。杨乃全团队立即施行介入手术并植入一枚支架。术后,患者胸痛症状得到缓解,返回心内科病房继续治疗。

与此同时,朱逸带领团队反复讨论,充分考虑到手术的复杂程度及风险,并与患者家属反复沟通,将讨论意见及手术策略详尽告知,家属积极支持尽早手术,挽救患者生命。

手术不易,麻醉更难

结合患者病情,手术如期进行。在麻醉科副主任解成兰博士的全力支持下,朱逸带领王岩博士、唐子龙医生为患者进行了全麻体外循环下室间隔穿孔修补手术。由于患者心功能极差,麻醉风险极高,稍有不慎,这来之不易的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因此,术前,解成兰与朱逸多次深入论证,优化了术中麻醉方案和术中监测策略,制定了在麻醉过程中及时进行术中经食道超声监测的措施,确保将患者心功能和容量状态调整至最佳,避免循环的剧烈波动。

经食道超声监测手术效果和心脏功能恢复状态,可避免心肌损伤,并为术后心功能维持打下基础。术后,经证实,王女士室间隔穿孔消失,左心室前侧壁和下壁活动度改善,她在ICU仅住两天,生命体征平稳,从重症监护室回到心胸外科普通病房。

王女士发病急,病情重,手术及麻醉风险高、难度大,最终在市二院多学科密切配合治疗下成功挽回了宝贵的生命。此次手术的顺利进行,标志着该院心脏外科技术实力的再次飞跃,也充分体现了该院“疑、难、危、重、罕见”疾病的综合救治能力。

2023-02-08 “心梗+穿孔”命悬一线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06066.html 1 3 市二院多学科联合成功救治患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