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个很古老的行为,我们有时会在电影、电视剧中见过,无论是壁垒森严的皇宫,还是城里的街巷或乡村的僻道,都会有一群人,或带着铜锣,或带着竹梆,深夜时在巷道内敲着竹梆巡逻,嘴里喊着“平安无事啊,小心火烛,防火防盗”,但若遇有特殊情况,也会紧急敲起铜锣,村里人马上赶来救援,处理事端。不过,一般是不敲锣的,以免扰人睡眠。
这种风俗,20世纪50年代初在淮安一些乡村还有。记得我小时候,随父母由上海回到老家淮安县东乡城头村,那时已是“初级社”时期,村里人还是每天安排打更。打更一般都在冬天,由村里干部统筹,大多数年纪大的“志愿者”参与,由各家各户筹点钱,供打更人夜间吃点宵夜。因我父亲会吹笛子,还从上海给我买了一架中山琴。所以,村里的打更人一般都聚集在我家。晚饭后,村里一些十几岁的孩子都随家人来凑热闹,我父亲吹起笛子,我也像模像样地弹琴,孩子们便伴着“5656161、5165323”的旋律扭秧歌,大人们拍手夸奖。孩子们玩完了各自回家,打更的老年人便围着用玉米瓤燃起的火盆,一边烤火,一边聊天,另派两个人拿着竹梆提着铜锣在村里打更。一般是一个更次一换,两个人一个班,深夜时集中一起吃宵夜,其实也就是喝上一碗热腾腾的玉米粥,有时还会烧个豆腐青菜汤,贴上几块玉米饼,倒也十分惬意。大约天快亮时,各自回家休息,第二天晚上依然如故。
有一次,轮到我父亲与一个叔辈值班打更,我也跟着去体验一回。时值深夜,寒风凛冽,我跟在他们后面,一边听那清脆的竹梆声,一边听我父亲讲故事,在庄子里里外外转了一大圈,回家时,冻得直哆嗦,母亲赶紧拉我到火盆边烤火,还拿了一个烤好的山芋放到我手里,一边暖手,一边吃着烤山芋,那可真是难得的美味。
这种约定俗成的做法,一直到高级社时才渐渐淡化,但是“防火防盗”的要求一直未变,一般都由村里干部们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