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年
1898年,美国人家雅各受美国基督教南长老会派遣来到清江浦,在石码头街南端、现和平路东端购地建屋,并建小礼堂一处。这是基督教在“南船北马”的通衢大道——清江浦布道的开始。笔者儿时启蒙学校便是1951年入学的类式小学(变化过程:教会礼堂—类式小学—石码头小学—市六中—现为淮安小学西校区)。
淮安人民当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牛马生活,加上不懂卫生知识,健康水平极低,各种疾病流行猖獗,主要有:天花、疟疾、霍乱、斑疹伤寒、麻疹、黑热病、脑膜炎等。尤其是黑热病,给淮安人民带来的危害最大。
仁慈医院的创办人是美国信徒林嘉美医士。他受美国教会派遣而来,从镇江包一船,沿运河而上,三吊钱走了八天才到清江浦。他先在清江浦传教,并深入农村,往来于涟水、淮阴、淮安三县之间。1898年,林嘉美回到清江浦,继家雅各之后,建房十数间于老坝口鸡笼巷内(又称基隆巷,在娃娃井西侧),在原大门口建人字形小教堂一处,礼拜聚会,同时开设诊所。
初时就诊者寥寥无几,人们对林嘉美怀疑、害怕,认为“洋鬼子不会安什么好心”。但林嘉美以“慈善”为名,免费出诊,送药上门。当时恰逢清江浦流行疟疾,患者吃了他送上门的“金鸡纳霜”即行见效。不久,人们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陆续就诊,门诊人数稍增。
1906年,瘟疫流行,有800多难民患斑疹伤寒。林嘉美得地方士绅王叔相、王软阶、吴温叟、吴子良、闻漱泉、孙钱清等人鼎力相助,在铁心坝设立隔离病院,制止了该病的传染。
上述两件事,较大程度地改变了群众对教会医院的看法。林嘉美一则见时机成熟,二则原诊所地方低洼、狭小,不能开设病房以满足日益增多的病号需要,遂于1912年在十里长街东长街东圩门外水渡口东北方向,购买下徐福仁家坟地,而后破土建盖西式三层洋楼三幢、平房一百余间。院内为两进院落,北院是外侨住宅区,有林嘉美所住小洋楼一幢,南院是病房大楼和附礼拜堂的综合楼。在医院东面,教会还同时盖了敬业中学大楼。1913年,诊所迁入新址,正式命名“仁慈医院”。当时淮阴的名士多赠送匾额、对联。医院建立后,亦不复免费出诊、送药上门,开始收取费用和坐等求医。
水渡口有几个士绅曾极力反对林嘉美在此购地建屋,但终因势单力薄而无可奈何。然而,林嘉美也并不如意。在圩的东面拐角处,有一块地要价非常高,地主明显想借机捞一把。林嘉美只好放弃,在圈砌围墙时,不得不凹进一块。
1914年,美国人李如兰女士来仁慈医院任护士长,并开办护士学校,招收男女学员,学制四年,半工半读。
1915年,美国人钟爱华来到清江浦,任仁慈医院主治医师。医院在林嘉美住宅西面建一小楼给他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