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淮安风情

白马湖诗情

■赵长宝

我出生在白马湖边的小村里,在她的怀抱喝湖水生活15年,也直观地感受着她秀丽的风景。

白马湖古称马濑湖,是邗沟古道的一部分,是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赋予这片沃土以厚重的底蕴和积淀。风景秀丽的白马湖,位于高邮湖之北、洪泽湖之东南,备受厚重亲情的润泽,备受淮扬文化的浸润。这里是积淀乡土文化的沃土,是传承多元文化的纽带,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这里曾备受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名士豪侠的关注,留下了许多较有影响、赞美白马湖的诗词歌赋。三国时期,司马懿派大将邓艾在白马湖戍守屯田,以抵御孙权和刘备的侵扰。当时有一首歌谣《屯田歌》在士兵中广为流传:“吴米香、蜀禾甘。芝麻扁、豌豆圆。”这首歌谣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士兵们戍边耕作、歌声飞扬的情景,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白马湖地肥土沃、物产富饶的真实境况。隋炀帝运河观景、扬州赏花,曾在淮安设有两处行宫。隋炀帝杨广离开行宫过淮河时作《早渡淮》:“平淮既森森,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漭共晨晖。晴霞转孤屿,锦帆处长圻。”杨广的诗,直观道出了白马湖地区的晓雾晨晖、锦帆翠岛,水阔草绿、天水一色尽展眼前,自然景观呼之欲出、一览无余。而在唐代刘禹锡笔下,白马湖则另有一番景象。他在长诗《采菱行》中是这样描写白马湖的:“白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锦彩鸾翔。舟游女满中央,采菱不顾马上郎。”这是一首相和诗歌,更兼白话入诗,民歌风味十足,显然是作者在学习了当地俚词小调的基础上,结合所观察到的实际情形锻造而成,其风格上追五代,直逼汉魏,格律严整,清新自然,读来平易近人,是一种劳苦大众喜闻乐见的风格……优美的歌词,美妙的歌声,和采菱女靓丽的身影交织在一起,多么动人。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也曾游历过白马湖,留有《过白马湖》,诗中描绘的是满湖的芦苇、满湖的茭草、满湖的鱼虾,还有艘艘渔船、盏盏渔灯,自然与人文在这里得到升华。明末宝应才子郑正中写有《白马湖》诗:“白马湖中霜月铺,渔舟泄泄倚葭芦。网来巨蟹脂如玉,愿向君王乞此湖。”这样的诗句,令人心醉。我们仿佛听到那首多情的乐府民歌《西洲曲》,看到那位采莲少女的倩影,感觉到她那“春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心曲。白马湖就是那位痴情少女梦中的西洲。

河道弯弯,重重叠叠的深绿,把人带进一幅又一幅绝妙的画里。天空是一张宣纸,翻开一页又一页,连绵不绝。轻飘的几朵云,蘸着时光的墨汁,随风摇曳,一点一滴扑打在生命的底片上。

记忆仍是这样清晰,从城内的楼房,到乡村的小屋,只要轻轻地念叨一个名字,就有可能点燃一个绵长的故事。推开窗户,与静静的湖水对视,深情的眸子与怦然的心跳突然将我团团围住。

午夜,秋虫呢喃。空调的噪声,划破夜的宁静。白昼与黑夜,一幅书法作品的两面。时光是一幅不停旋转着的水墨。涩涩的风,载着我的梦夜游,看不清的水天交接处,一片空茫。如果整个天幕是一片浩瀚的湖泊,眼前这湖水就只是一个浅浅的笑靥。

我在湖边独步。天空,在漆黑里隆起它的穹顶。广袤的大地,万物次第沉睡。想象,越过千沟万壑,却走不过自己的天涯。我幻想着此刻会有鸟鸣,想着想着,自己都笑了。

不禁想起“白马湖平秋日光,渔歌引来马上郎”的诗句。是啊,平湖之恋是轻柔的、优美的,也许它正是白马湖一道很微细的波浪,这波浪又像笑靥,灵动而具美感。

2022-07-10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188832.html 1 3 白马湖诗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