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本报讯 一座座庭院整齐排列、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眼下,行走于我市各个乡村,能深刻感受到美丽乡村既有“颜值”又有“气质”。近年来,我市围绕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更好展示“象征意义”的奋斗目标,统筹谋划、高位推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坚定不移打造美丽淮安,建设和美家园。
统筹谋划,下好“先手棋”。我市结合淮河生态经济带、大运河百里画廊等重大战略和工程实施,立足提升环境质量、扩增环境容量、整治环境问题、保障环境安全,着力构建一体化城乡环境基础设施体系。2021年12月,我市出台《淮安市“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立“年度跟踪、动态调整”的项目库建设机制。2022年,我市95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入选省重点项目清单,项目数居全省第二。为巩固和提升水环境治理成果,我市于2022年7月出台《淮安市生态碧水三年行动方案》,围绕“五大行动”,编排实施191个项目,总投资120.03亿元。今年初,我市印发2023年度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重点项目计划,围绕城镇污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置等,编排9大类140个项目,总投资143.85亿元,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系统推进,跑出“加速度”。我市针对城乡污水收集处理不到位、管网设施不完善等突出问题,累计投入8.4亿元推进污水处理达标区建设,新建、改造城市污水管网440公里,去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提升5.5个百分点。针对固废科学处置水平不高等问题,加快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项目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市建立“周督查、月通报、季推进、常调度”机制,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服务围着项目转”原则,每季度召开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调度会,每月对项目推进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会办,积极开辟“绿色通道”,推进涉水审批、规划用地、环境评价、施工许可等手续办理,实现“拿地即开工”。今年以来,我市组织专班,先后9次赴涟水县、盱眙县、洪泽区、淮阴区等地,对大涧河整治等工程进行现场督办。截至8月底,全市140个生态环境基础设施项目中,开工116个、开工率82.86%,完工35个、完工率40%。
精准发力,打好“组合拳”。我市加强对项目建设方案的统筹指导,借助高校、科研机构、科技社团和企业等各方力量,
(下转A2版)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