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12年清王朝覆灭,这段时期被人们称之为晚清时期。这70年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提起晚清,人们常常在屈辱、悲痛中指责统治者的保守、腐朽。而张守涛先生的《浩荡七十年》一书,从中国现代化早期进程这一视角,看中国知识人的觉醒、奋起和探索,让我们看到了清王朝的衰亡和中国现代化早期的沧桑和荣光,看到了国人在那70年间的奋发图强和艰难前进。全文洋洋洒洒46万余字,语言生动、内容详实,令人读起来欲罢不能。
全书分三个部分娓娓道来:中国早期现代化第一波浪潮:衰世、自强,中国早期现代化第二波浪潮:变法、进化,中国早期现代化第三波浪潮:现代、新生。此书以人物为脉络,诸多鲜活的历史人物跃然纸上,史料翔实可靠,叙述丰富细腻,给读者带来多方面的启示。
首先,启示了教育与启蒙的重要性。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不仅学习西方的器物,还学习西方的文化、制度,创办了大量报刊、学会、新式学堂,传播了科学、民主等新思想,催生了启蒙思潮。这种教育和思想启蒙对于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实,所谓的“康乾盛世”是“饥饿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正如钱穆所说:“实际上,自乾隆末年以后,社会状况已极坏,就是外国人不来,中国内部的腐败也会逐渐暴露出来。”清王朝拒绝打开国门,更是错失良机。而戊戌变法拉开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大幕,对中国早期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这次探索虽然失败了,但其影响是重大的,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艰难曲折,还证明了改良式道路是行不通的。
当时,不少官员和有识之士都会学习外文或走出国门,开了眼界,长了见识,促使他们对现实进行深刻思考。辛亥革命的爆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事件,也是有志之士多年来教育和启蒙的结果。作者深刻而具体地叙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让人们意识到启蒙和教育的重要性。正如作者所言,教育重在“立人”,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如何尊重人、培养人、锻炼人,尽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始终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其次,启示了改革与开放的重要性。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侵略和内部腐败等问题。清政府在面对内外压力时,采取的改革措施往往被动、迟缓,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最终因为改革不彻底而失败。这表明,改革需要全面深入,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或局限于某一方面。也表明,当体制无法通过改革来适应社会发展时,革命或重大的社会变革可能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也就是说,政治体制的改革和适应时代变化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
另外,晚清时期,民族矛盾不断激化,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都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这对今天的启示是,国家认同和民族凝聚力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晚清时期的不平等条约和外交失败,使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说明,强大的国际地位和明智的外交策略对于保护国家主权和利益极为重要。
晚清70年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感谢张守涛先生为我们奉献了这本《浩荡七十年》,让我们全面、立体、真实地了解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和这场大变局。推荐大家仔细阅读、深入思考,必大有收获!
(作者系南京鲁迅纪念馆原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