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关注

妙“布”可言

淮阴布艺传承人走进校园

淮阴布艺,是淮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常见的作品有虎头鞋、肚兜、香包、荷包等,实用性强且富有生活气息。11月15日,由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淮安农商银行、淮安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走进淮安非遗,传承传统文化”——跟着记者看非遗、学非遗公益活动来到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淮阴布艺传承人漆素敏带领孩子们现场穿针引线,手把手教授淮阴布艺制作方法,在提升孩子们日常生活技能的同时,也让孩子们面对面体验传统手工技艺,感受非遗魅力。■融媒体记者 秦艳艳 张金宇

言传身教 妙“布”可言

今年73岁的漆素敏,是淮安市首批“十佳民间工艺美术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阴布艺的传承人。漆素敏学习布艺手艺,最初是受到母亲蒋芳生的影响。在漆素敏的记忆中,母亲的针线活运用了老淮阴的传统工艺,包括刺绣、拔花、缝贴、缠挑等多种技法。“我5岁的时候,就跟着妈妈学习捻线,后来还学会了制作布偶玩具、缝衣服和纳鞋帮。”漆素敏回忆,她幼时经常给做针线活的母亲打下手,耳濡目染中学会了许多针线手艺。再后来,漆素敏上学、工作,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即便如此她也会利用空闲时间制作布艺作品来陶冶身心。2004年,漆素敏退休了。有了自由时间的她开始专心致志地进行布艺创作,在传承好从祖辈那里学来的古老手艺外,她还不断寻求突破,学着设计式样,制作布艺玩具。如今,漆素敏手中的布艺作品愈发出色,不仅色彩绚丽、图案精巧,而且有实用价值。

“我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老师,现在能再次走进校园给孩子们上课,感觉十分亲切。”得知要走进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带着孩子们一起学做布艺,激动的漆素敏提前好几天便在家筛选起适合孩子们制作的布艺作品。几番思考后,漆素敏最后决定带着孩子们制作喜庆且寓意极好的布艺“双鱼”。在漆素敏看来,淮阴布艺非遗活动进校园是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不仅能让孩子们了解传统手艺,也能让孩子们学会一些针线等日常生活劳动技能。

飞针走线 别具童心

走进教室,只见坐得整整齐齐的孩子们早已准备就绪,个个摩拳擦掌,就等着漆素敏带着大家一起在淮阴布艺世界里畅游。孩子们6人一组,漆素敏和老师们将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分发到每组学生手中。第一次接触到淮阴布艺的学生们认真聆听着漆素敏的每一句话,仔细观摩着老人的每一个动作。

在漆素敏的鼓励下,孩子们勇敢地尝试起来,对折叠布,用铅笔在布上画出“双鱼”轮廓,裁剪鱼形布料,走线缝制……对于没有多少缝纫经验的孩子们来说,“穿针引线”算是个不小的挑战。如何从针线盒中抽出一根绣花针?怎么才能将线快速穿过针眼?缝好后如何完美打结?这些看似简单的针线活却难倒了不少孩子。一些心细的学生成功完成“穿线”后,还主动帮助其他学生。在漆素敏的带领下,相互帮助的孩子们很快便将缝好的布片翻过来,填好棉花,将纽扣缝在“鱼脸”上,一个别具童心、有模有样的“小鱼”在孩子手中初具模样。

“第一次接触淮阴布艺,漆奶奶生动的教学让我学会了简单的布艺制作。今天第一次做布艺小鱼,还有模有样,太棒啦!回家后,我还要再制作一个布艺玩具。”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五(7)班解雨龙同学告诉记者,他平时对传统文化十分感兴趣,在家就跟着奶奶学会了用缝纫机缝制东西。这次非遗体验活动,又让他积攒了不少的手工缝制经验。

“劳”有所获 “慧”美生活

“我要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布鱼,带回家送给弟弟!”“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做成的布艺玩偶,虽然长得有点丑,但我很喜欢!”一节淮阴布艺体验课,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独立完成了一个个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小布鱼,如获珍宝的孩子们个个兴奋不已。

在制作布艺作品过程中,在布料上画图给六(8)班学生李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美术功底薄弱的她,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中,最终画出了满意的形状。“这节非遗体验课,我还学会了穿针引线,以后我的衣服破了就自己缝补了。”六(3)班学生李其深笑着说。李其深的妈妈孙璐璐看着孩子亲手缝制的布艺小鱼有些惊讶和喜悦:“孩子上了非遗体验课后,学到了缝纫技术,在今后的生活中,作为家长的我们也会多多鼓励孩子继续多动手,把这项生活技能练得更熟练。”

“淮阴布艺非遗项目来到孩子们身边,不仅让孩子们开阔了眼界,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孩子们一起现场学习布艺小鱼制作的王雅静老师,现场见证了孩子们的劳动成果。“淮阴布艺非遗项目走进校园,来到孩子们身边,让孩子们有机会零距离体验非遗文化,这很有意义。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活动中,通过观看、触摸、参与,切身感受劳动带来的丰富体验,在劳动中更能感受到‘慧’美生活乐趣。”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德育处主任符月梅希望今后能够通过更多的劳动体验课,让孩子们学会“慧”美生活。

2022-11-21 淮阴布艺传承人走进校园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199971.html 1 3 妙“布”可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