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作家 余 荃
全局的人都知道,刘副局长有两大爱好,一杯茶,一支笔。
在现任老婆“转正”之前,刘副局长的爱好是一杯茶,一支烟。后来因为年轻貌美的后任老婆坚信抽烟对身体不好,担心两人不能相伴到老,便下令他一定要把烟戒了。
自从戒了一支烟,他每每捧茶总觉得手里少了什么,很是苦恼。但不久之后,他便找到了替代品。因为小时候很喜欢画画,上学那会儿经常是老师在讲台前上课,他在下面画画。画得最多的,便是坐在前排女同学的后背。虽是寥寥几笔,倒也栩栩如生。只看那几缕发丝,或者一条围脖,同学们便能立刻认出画的是谁。遗憾的是,后来没能考进美院继续深造,否则到今天估计就不是一个刘副局长了,可能早就是一位名满全国的刘大师了。
于是时隔多年,在苦恼之余,刘副局长想起年少时的爱好,便吩咐办公室主任老张去置办了铅笔和素描纸。每每品茶之余,便拿起铅笔,铺开素描纸,对着窗外的小贩、行人画了起来。他的办公室在二楼,办公桌正好临窗而设,窗外是因为老小区拆迁而临时安置的露天小菜场。那些打扮入时挎着菜篮的中年妇女、像个肉墩似的卖鱼大婶、扛着糖葫芦沿街叫卖的外地小贩、赖在妈妈车后座上不肯下来的幼儿园小朋友,无不是他笔下描画的对象。每画完一张,他总是先自我欣赏一番,便卷起来扔进了纸篓。
偏偏老张是个有心人。每天下班后清理办公室时,看到扔在纸篓里的画实在可惜了,总是一张张收拾好带回家,抻开抹平,压在玻璃板下。遇到画得精彩的,还会贴在小孙女的卧室,当作一件装饰品。
也是事有凑巧,有次张主任的侄子来,看到了这些素描,非常兴奋。小张美院毕业现在文化馆工作,见到这些画作后赞不绝口,连说就是专业画家也未必画得如此传神。恰好领导交代他要筹备一次活动,便想着能不能为刘副局长办一次画展,既完成了领导交办的任务,又能给他一次展示才华的机会。于是就托老张商谈此事。
起初刘副局长是坚决不同意的,连说这只是个人爱好而已,登不了大雅之堂。后经不住老张的软磨硬泡,只好默许了此事。
一切布置妥当以后,小张觉得该为画展取个恰当的名字,刘副局长对着窗外的芸芸众生,沉思良久,说道:“这些都是在窗口画的,就叫‘窗口’吧。”
画展很成功。但从此以后,刘副局长再没有提过画笔。这让老张遗憾好久,百思不得其解。
父与子
一大早,他还赖在厕所里吞云吐雾的时候,老婆一下子推开了厕所的门,见到满屋的烟雾,立即又从外面把门关了起来。
“抽,抽,你就不要命地抽!”
老婆在门外恨恨地喊道:“刚才儿子发信息了,说明天上午到家。”
他一听,立即掐了香烟,从马桶上站了起来:“他昨天不是说不回来的吗?”
九月份儿子刚去东北上大学。从没有出过远门的儿子,一下子到了千里之外,夫妻俩如何舍得?开学那天两人把儿子送到学校的时候,老婆就一直在抹眼泪。好不容易盼到了国庆,想儿子能放假回来过几天。结果儿子说舍友有个活动要参加,估计回不来了。两口子的心一下子掉到了冰窟窿里,搞得昨天一天老婆都没开口说话。
现在听老婆说儿子要回来,他也顾不得还有半根烟没抽完,赶忙提着裤子出了卫生间。
“怎么又有空回来了呢?”
“他说舍友活动取消了,几人都回家了,他一人在宿舍挺孤单的。”
接下来两人仔细研究了明天的菜谱。
儿子最喜欢的糖醋排骨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洪泽湖的大闸蟹,儿子一人能啃三四个,现在也已上市了,买几斤回来蒸给儿子啃。还有老母鸡,也一定要买只回来炖给儿子补补身体。还有甜玉米、紫薯、山药蛋、小草虾、鲫鱼汤……能想到的都想到了,他把要买的菜全记在了本子上,中午一下班就赶去了菜场。
第二天一大早,他便把要炖的、该烧的全下了锅。小火慢慢炖着才更香,然后估摸着时间快到了,便开车去车站接儿子。
才一个月不见,儿子真的瘦了。回来的路上他一边小心开着车,一边不停地问儿子伙食怎么样,吃不吃得惯。虽然每次在电话中都要把这些问题翻来覆去地问上好几遍,但现在见了儿子的面,还是忍不住又重复了一遍。
儿子有点不耐烦,岔开了话题,问他:“爸,爷爷中午来不来?”
他一愣,还真把这事忘了,忙对儿子说:“呵呵,爸忙忘了,你赶紧打电话给你爷爷吧,让他坐车赶紧过来,现在来还赶得上。”
“爸,要不我们弯一下去乡下把爷爷接来吧?”
“不了,他有老年公交卡,坐过来不要钱的,再说我还要赶回去给你做菜呢,如果去接你爷爷怕是赶不上做菜了。”
儿子最喜欢吃他做的菜的,从小就是。
等把菜都端上了桌,父亲还没到。他有点急了,儿子现在肯定饿了啊。忙让儿子赶紧打电话催催。
“爷爷让我们先吃,他已经下了公交了。”
于是他忙拿了只螃蟹给儿子:“这样吧,你先啃只螃蟹,我们再等等。”
儿子接过螃蟹,看了下,放在面前的碟子里。
也就几句话的工夫,儿子把爷爷迎了进来。
父亲的手里拿着一只小布袋,进了厨房,拿只盘子出来,把袋子里的东西倒进了盘子。
一盘盐水豆,他从小最爱吃的盐水豆。
“你电话打迟了,要不就多炒点带来了。老家的豆子已经收了,有头十斤呢。袋子里还有没炒的生豆子,你也自己学着炒,以后想吃可以自己炒点。”
他的喉咙忽然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似的,忙招呼父亲坐下,给父亲满满斟了一杯酒,才想起忘记了买点豆腐。
父亲一辈子最喜欢的就是青菜豆腐,尤其是现在,没了牙,除了豆腐,其他的大多吃不动了。
一阵愧疚。他觉得,今天的筷子,好像有千斤之重。
口罩
早上王老太一开门,就见到戴着大口罩捂得严严实实的“娘娘葱”。
“娘娘葱”是王老太给对门女人起的外号。自从她搬到城里的新房后,便与“娘娘葱”成了对门。
在农村,只有邻居,没有对门。王老太一下子有点转不过弯来,每天即使关上了门,也总觉得门外还有一双眼睛在盯着自家的门。
“娘娘葱”拎着一袋东西,见到王老太,立即用方便袋遮住整个脸,大喊道:“你怎么不戴口罩就出门?赶紧回去,不许出来!”
王老太也不是省油的灯,扬起手中的垃圾袋,一股臭味立即飘了出来。
虽然戴着标准的N95口罩,可是臭味依然不依不饶地钻进了“娘娘葱”的鼻孔,她使劲憋住气,打开门侧着身子逃也似钻进了自家的门。
王老太嘿嘿一笑,提着垃圾袋下了楼。哼,跟我斗,你还嫩了点!
自从儿子在武汉干起了门窗生意,没几年便在老家的城里给二老买了套新房,让他们住了进来,苦了一辈子,也该享享福了。孝顺的儿子和媳妇,一直是王老太的骄傲。
可是,自从搬来新居,这王老太的心里就总是一个疙瘩接一个疙瘩。
对门的“娘娘葱”,虽说比她媳妇大不了多少,可一看就不是个省油的灯。刚搬来不久,就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平时两家大多在露台上晾晒衣服,两边各拉一根绳子,楚河汉界,各晒各的,互不相干。结果有天晚上,王老太刚端起饭碗,门就“嘭嘭”地响了起来。开门一看,“娘娘葱”气鼓鼓地站在门外。
“你看到我晾的那条毛巾了吗?”
王老太一愣:“我看到你个鬼毛巾啊。”
“我早上刚晾的,还用夹子夹住,现在夹子还在,毛巾没了,你说去哪了?”
“你给我多少工钱?我给你看着的啊?我管你毛巾去哪了。你别想在这咋呼,我儿子一个工程队30多人,我怕你啊?”
毫无疑问,最后的结果是“娘娘葱”完败,落荒而逃。
如今见到王老太不戴口罩就下楼扔垃圾,“娘娘葱”觉得机会来了,一定得治治她。
“喂,物管吗?我们楼道有人不戴口罩就下楼,你们管不管?啊?哪一户……”
还没说完,一旁的老公一把抢下了手机,“都门里门外的,算了,她不戴口罩,兴许家里就没有呢。疫情暴发这么快,店里口罩也没得卖,儿子又不在身边,老两口哪来的口罩呢?”
见老公说得在理,“娘娘葱”这才愤愤地坐了下来。
晚上7点多钟的时候,“娘娘葱”家的门上突然传来两声轻轻的敲门声,两人一惊,这个时候,敲门声绝不是好事。
小心地开了门,“娘娘葱”的爱人被眼前的人吓了一跳。只见大半只柚子皮像只小黄碗扣在脸上,但是一头乱糟糟花白的头发还是让他一下子认了出来——对门王老爹。
老人站在门外,没敢进门,只是颤颤巍巍地把手里的手机伸过来。
“我儿子打来电话,说今晚市里要网上卖口罩,得在什么号里预约,说是每人可以买5个,每只6毛,能不能请你们帮忙约一下?”
这只手机,估计只能接打电话,想预约买口罩,门都没有。但看着老人殷切的目光,“娘娘葱”的老公不忍心说出实话。
“娘娘葱”看着老公愣在那儿,忙对他说,“你愣着干吗?赶紧的,一会时间就到了。”
“娘娘葱”拿起手机,“噼里啪啦”地按了一阵,然后对老人说:“好了,你回家等着吧。”
老人千恩万谢,死活留下十块钱。
第二天早上,王老太开门丢垃圾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挂在门把手上的塑料袋。
里面有十只口罩,一张十元纸币。
“老头子,真神了,这快递还就快呢,昨晚就那么手机上弄一下,早上口罩就送来了?还是免费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