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淮安风情

乡/土/杂/记

因高家堰水灾而起的《儿女英雄传》

■朱爱民

明清时期,因黄河夺淮,二水交汇于淮阴,黄河经常泛滥,淮河经常涨溢,给富饶的江淮、黄淮平原带来灾难,水天泽国,民不聊生。而运河又要在淮阴借道原来的淮河与泗水河床运行,把南方粮食等物资运往北京等地。因此,明清二朝,为了民生和国运,治河、理淮、济运成为国家战略,淮阴成为水利重地,即今天称之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清口枢纽”。

“束水攻沙”“蓄清刷黄”,为了蓄水把大堤加高,洪泽湖因此而形成。洪泽湖大堤的原名叫“高加堰”,也就是说,高加堰不是地名,而是大坝的名字,从淮阴马头镇到盱眙张大庄的大堤,叫高加堰。

文学、文艺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明清时期小说兴起,在许多小说中,都出现了淮阴、清江浦、淮安府等地名。其中有一部小说就是以高家堰发生的事件为引子,讲述了一段故事,这就是言情武侠小说《儿女英雄传》。

《儿女英雄传》故事说的是北京有一位汉军旗人旧家子弟安学海,到了五十岁上下才考上功名,本不想离开北京,但却被外放到清江浦的河运总督府来任职,于是安老爷就雇了一辆“南车”给夫人乘坐;另雇了一辆大车,给自己与家里的勤杂人员代步。所谓的南车,就是南方兴时的轿车,铺设讲究,乘坐舒服。据志书记载,当年淮阴王家营有轿车厂100多家,大车厂48家,另外还有七八家骡厂,就是专门喂养骡子给行人骑乘,收取报酬。安老爷一家人旅途劳顿,终于到了王家营,过河到清江浦上任。由于安学海是书生性格,不懂社会,见上司时连见面礼都没带,就被分到邳县的一个工段。他不会拍马,不会行贿,更不会贪污、中饱私囊。连工料预算都省之又省,遭上司与同僚嫉恨。时间不长,就“因祸得福”,被调回清江浦,分配到高堰厅下面做一个小官(清朝在高加堰设“高堰厅”机构,六品衔)。谁知第二年桃汛,高加堰外河出现决口。于是上司按渎职罪将他法办。消息传到北京家里,儿子安骥立刻动身来淮安府救人。路上遇到侠女十三妹等一众绿林好汉的相助,来到清江浦,救出父亲。

在小说中,故事的重点是安公子在路上的遭遇和奇缘,但故事的起因发生在高家堰,且是因治水而起,还出现机构名“高堰”等名词,这是关键。

《儿女英雄传》影响很大,1986年拍成电影《侠女十三妹》,许多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都看过。1999年香港拍成40集《儿女英雄传》电视连续剧。新中国成立后,女作家袁静写了一部小说,名字叫《新儿女英雄传》。

从今天的运河文化来说,这部小说是运河的文化衍生品,是高家堰在文学上精彩之处。

2022-08-28 乡/土/杂/记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192697.html 1 3 因高家堰水灾而起的《儿女英雄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