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美食之都

佃湖浪蛋

涟水县石湖镇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镇。石湖过去叫佃湖,据县志记载,在雍正六年以前,佃湖已叫“佃湖镇”,清廷在此专设“佃湖营都司”。

和许多地方一样,以前佃湖的正式酒席上也是用“八碗八碟”待客。佃湖“八大碗”当中,最有特色的一碗就是“浪蛋”,这个“浪”字是否别字,我至今还不能确定。说它最有特色,是因为这道用鸡蛋演绎出来的美味,我从来没在别处吃过,从来没有在哪一部菜谱当中发现过,也从来没有在海量的美食视频中看见过。平桥豆腐因乾隆的赞美而闻名于世,可惜他没口福,没尝过这道“浪蛋”,不然他一定会来一句“佃湖浪蛋,味道好极了”。

这道菜的来历在佃湖有这样的传说:有个自称是巡抚家大厨的人说自己因为得罪了大管家,被逐出府门,流落到佃湖街豪绅、盐商薛举人家里。薛举人为了试一下他的本事,让他做几道菜。这碗浪蛋是他做的最后一道菜。他舀了一勺用鸡鸭蹄髈火腿等熬煮一夜制成的清汤,又在清汤里打上几颗鸡蛋,配上蟹黄、海参丁、虾仁等搅搅倒到锅里,叫烧火的烧烧停停,他在锅里不停捣鼓。别的厨师没看过这种做法,不以为然,心想,几个鸡蛋你还能做出花来?不料薛举人品尝后,连声叫绝,说一入口便觉胜过无数美味。从此,这道“顶配版”的浪蛋成为薛府的保留菜品。

后来,这道菜流传到佃湖街上,成了各个饭店里最受顾客欢迎的菜,最后经过简化改良,进入佃湖“八大碗”行列中,成为其中最有地方特色的美食。“八大碗”中的浪蛋是这样制作的:把鸡蛋打入高汤,加盐、胡椒粉,充分搅打,让蛋液和高汤完全融合。锅里烧热,加点熟猪油润锅,倒入鸡蛋和高汤的混合液,用文火慢燎锅底,蛋液在锅壁慢慢凝固。待凝结成型,用锅铲轻轻把凝好的蛋从锅壁分离,再凝再分,反反复复。其间,要不住加入熟猪油润锅。熟猪油点醒了这碗蛋羹的灵魂,在熟猪油的反复滋润下,蛋香愈发醇厚。等到锅壁再无蛋液可凝,打入薄芡,大功告成。

在这道菜的制作过程中,鸡蛋和高汤先合后分,在熟猪油和文火的加持下,原本普普通通的食材,完成了华丽变身。因为芡汁的加入,蛋液凝固后悬浮在高汤中,清清爽爽,与高汤若即若离。

做好这碗浪蛋并不容易,它最能考验厨师对火候的把控。火候不足,汤色混沌,没有卖相;火候过大,又会失去了细嫩顺滑的口感。

大厨把浪蛋盛到蓝花台碗(汤碗)里,上菜的人早有默契,撮点青蒜花撒在碗里,再用葱叶蘸着香油甩上几滴,赶紧端上桌去。

灿黄的浪蛋上面点缀着几粒绿白相间的青蒜花,色泽鲜亮,小磨麻油的香味在空气中散逸,飘向鼻孔,若隐若现,引人垂涎。

望着这碗浪蛋,席上的老江湖便说:“望屋梁”菜上来了。

促狭的长辈开始戏弄初上桌面的雏儿,作势拿起调羹:来来来,喝喝喝,趁热喝,凉了就不好喝了。自己却不动手,别人也不动声色。雏儿抵挡不住美食的诱惑和长辈的“盛情”,早忘了来时家里长辈的嘱告,舀一勺呼哧一口送到嘴里,烫得他直吐舌头,连吸几口凉气。促狭的长辈拍手大笑:“哇哇哇,七路桁条三块笆。”过去农村起脊的平房,山尖和大梁上横着七路桁条,上面覆三块用芦苇编的篱笆,最上面苫草或瓦。这句话和“望屋梁”把被烫者伸舌仰头两眼上翻的窘态描绘得简洁到位。旁观者也哄笑起来,酒桌上充满快活的空气。

这碗浪蛋很像一丛带刺的玫瑰,含苞待放,鲜艳欲滴,让人不能自控,看到就想采上一朵,一不留神,小手就被刺出了几滴血珠。

当然,这样的故事一般发生在喜宴上。闹过以后,被熟猪油和高汤包裹的热气也渐渐散去,浪蛋可以入口了,满桌人拿起调羹,舀一勺热乎乎的浪蛋,小心地送进嘴里,软软的,嫩嫩的,一路滑下肚去,身上的每一个毛孔都会舒服地吟唱。一大碗浪蛋很快见底,全桌人都沉静下来,似乎还在回味刚才那份温婉细腻。■张超彦 文/图

2022-07-03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187097.html 1 3 佃湖浪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