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淮安风情

清末民初政坛奇才杨士琦

杨士琦(1862—1918),字杏城,安徽泗州梁集(今属盱眙)人,在淮安城出生长大,光绪八年顺天乡试举人。历任李鸿章及袁世凯的总文案、农工商部侍郎、署邮传部大臣、政事堂左丞、轮船招商局董事长等职。著有《泗州杨尚书遗诗》《世说新语补》四卷。

杨士琦生逢乱世,家道中落。曾任漕运总督的祖父杨殿邦,因弃守瓜州,扬州城落入太平军之手,被免职,充军发配新疆,后散尽家财才免于流放,以待罪之身在军中效力,不久死去。父亲杨鸿弼,工诗善文,擅长书法,连考十次举人皆败北,靠在袁世凯叔祖父袁甲三手下当差维持一大家生计。杨士琦在贫寒中发愤读书,16岁考上秀才,21岁时与哥哥杨士晟同时考中举人。除《四书》《五经》之外,杨士琦还广泛阅读史书、诗歌、小说,酷爱《世说新语》,每日翻阅,简直到了痴迷的地步。曾收集多个版本,精心校点,并出资刊印《世说新语》校补本,还写了一篇序言,表达自己与此书的不解之缘。

杨士琦好吟诗填词,当时很有名气,养子杨毓瓒也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同为北平寒山诗钟社的骨干成员。杨士琦富有文采,擅写奏章,先后被两广总督李翰章、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袁世凯招入幕府担任总文案。农工商部尚书载振因“杨翠喜案”被迫辞职以避祸时,据说其辞官奏折由杨士琦代笔,以精绝得体的文辞引起轰动,传诵一时。大学士孙家鼐去世后,挽联云积如山,最为人称道的一联出自杨士琦之手:“事上也敬,行己也慕,杖于朝,杖于乡,允矣君子;和而不同,群而不党,能为师,能为长,所谓大臣。”杨士琦给两广总督袁树勋的挽联堪称一绝:“故国涕浃多,回思天宝年中,沧海横流今剩我;旧交零落尽,叹息贞远朝士,此江小渡更何人?”如今各种研究挽联的文章、书籍多将此二联选录,并作为例子,剖析其中的高超艺术。

杨士琦性格沉稳,临危不惧。多年致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铁路、电报电话、轮船运输等实业工作。他能体察民情,曾代表清政府到南洋宣慰华侨,了解到侨民在南洋诸国备受歧视、奴役,许多人生活艰难,一面与相关国家政府交涉,要求善待侨民;一面写奏章请求在南洋各重要城市、港口设立领事馆,派遣领事官员,广设商会,保护侨民,为侨民争取有关权益。南洋的许多领事馆,都是在他的建议下设立的。

他满腹经纶,富有政治智谋。曾有人向他咨询选人用人的方法,他说:“我主张新旧人才兼收并容,盖旧人所长在有经验,处事镇静,若能持大体而遇事敢为,负有朝气,亦须让新人才一步。但纯用新人才不免偏于急进,致纷更过度,不适国情;反之,纯用旧人才,亦必由停滞而入于腐败。”他与人为善,喜欢成人之美,奖掖人才。在担任农工商部侍郎时,对部下沈云沛、袁思亮、赵从蕃、邵福瀛、冒广生等人总是看他们的长处,赞扬他们的优点,不放过任何机会与场合,为他们美言,竭力向朝廷推荐,这些人后来都出任高官要职。杨士琦作风严谨,学养不凡,无声色之好。公务之余,或端坐书房内读书,或与子侄吟诗谈词,或与友人弈棋。他身材偏矮,面容清癯,但双目总是炯炯有神。他举止庄重,不苟言笑,然而极富人格魅力,与他共事的人都会感到他有一个磁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无论到哪里,都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人缘极好,威信很高,所到之处广受爱戴、好评。

杨士琦好《老子》,崇尚黄老之学,淡泊名利,为人有谋略,做事不为天下先,御物善于藏其锷。袁世凯曾称赞他“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杨士琦不敛财,不置房地产。他久居要津,能廉洁自律,除俸禄之外决不多贪半点钱、财、物。

1916年5月,政事堂撤销后,袁世凯又动员杨士琦出任交通部总长,杨士琦坚持不就,当时报载云:“袁公似有允意,将来调任曹润田掌外交,特任杨士琦掌交通,以资熟手。惟杨五深恐南北再兴军事,交通最为棘手,刻已立辞不就。噫如杨氏,可谓急流勇退者矣。”杨士琦情愿只当个有名无实的参政院参政。

1918年9月11日,徐世昌当选大总统,杨士琦致电祝贺。徐世昌与杨士琦是把兄弟,曾长期共事,邀请杨士琦出任国务总理,杨士琦没有答应。当时,杨士琦正生病,打算病好后赴北京与政府接洽处理招商局“江宽号”轮船被撞沉没事件,因病情恶化,很快就去世了。闻讣,徐世昌痛心疾首,派王廷桢将军作为代表,专程前往上海致祭,并发布 《大总统令》,称其“卓著政声”,拨一万大洋治丧,并令国史馆为其立传,从优议恤。11月24日,杨士琦归葬淮安,出殡仪式在上海隆重举行,人山人海,警方出动大批警察封锁街道,《申报》以《杨杏城出殡记》作了详细报道。年底,《申报》把杨士琦去世列为当年上海大事之一。■王泽强 文/图

2022-07-03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187095.html 1 3 清末民初政坛奇才杨士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