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庆生
淮安新城究竟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的说,淮安新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年,指挥时禹增筑新城”;有的说,淮安新城始建于元末,“张士诚伪将史文炳守此,时筑新城临淮”;也有人说“山阳新城当为南宋郡守陈敏所筑”;更有人说绍兴五年(1136年),武宁安化军节度使韩世忠奉命驻扎楚州时,与夫人梁红玉为抗击金兵“于旧城之外又筑新城”。更叫人啼笑皆非的是,明正德年间的《淮安府志》与清乾隆年间的《淮安府志》,其口径完全不一。
本人拟另辟蹊径,试从古诗词的蛛丝马迹中寻找答案。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朝鲜使臣权近作诗《发淮阴驿》:“城郭连雄镇,舟车会要冲。地平家满岸,江阔浪掀空。转舰轮机壮,开河水驿重。买羊沽美酒,共醉橹声中。”其自注云:“驿西筑堤为堰,其两边各置机轮,斡舟而转,以置开河之中,谓之坝,盖开河坝高,水不得通淮故也。西有大河卫,南有淮安府,皆大城也。”这首诗当然不能证明新城的建造年代,但可以从诗中知道:早在明朝初年,淮安已经有了两座城,“城郭连雄镇”,这里的“城郭”是指新城,而“雄镇”即“重镇”,应该指的是山阳旧城,也有人认为是指下关,但作者自注认为还是指淮安旧城。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有许多咏淮诗,其中《登楚州城望淮河》:“望中白处日争明,个是淮河冻作冰。此去中原三里许,一条玉带界天横。”在诗中最后一句一个“界”字就道出半壁江山的无奈。但这首诗没有提到“新城”,不足为凭。还有一首,题目就叫《望楚州新城》:“已近山阳望渐宽,湖光百里见千村。人家四面皆临水,柳树双重便是门。全盛向来元孔道,杂耕今是一雄藩。金汤再葺真长策,此外犹须仔细论。”题目中一个“新”字道出与旧城的不同。说实话,我对这首诗也有怀疑,因为第四联有“金汤再葺真长策”句,以为“新城”是指修葺后的“旧城”,但是根据诗人前后两次描写,一次《登楚州城望淮河》,还有一次是《望楚州新城》,如果“登”和“望”指的是同一座城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强调《望楚州新城》了。那么“金汤再葺真长策”,会不会是指新城?是不是在原来韩世忠夫妇所筑“战争的临时工事”的基础上“再葺”的呢?抑或是“山阳新城当为南宋郡守陈敏所筑”?史料称:“乾道六年(1170年)正月,陈敏修楚州城。”
虽然朝鲜使臣权近的诗和杨万里的诗都不能直接证明新城是南宋所建,但有一首诗,却可以证明“新城建于南宋”这个命题。
南宋乾道年间,有一进士,名王清叔,曾写过一首诗:《淮安州》“平野围淮甸,双城入楚州。喉襟关重地,鼓角动边楼。闻雁思乡信,歌鱼抚蒯缑。此行安所遇,江海任浮鸥。”诗的开头就是“平野围淮甸,双城入楚州。”淮河流域史称“淮甸”,淮安地处淮河下游,是典型的“淮甸”,还有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第二个“淮安州”。另外,淮安周围没有高山,也是典型的“平野”,所谓“平野围淮甸”,是交代了淮安周围的地理位置,而“双城入楚州”,则明确地告诉人们,楚州有两座城,即老城与新城。“喉襟关重地,鼓角动边楼”,这两句告诉人们:楚州处于金宋两国的边关重地,是咽喉要地,耳边不时地响起鼓角的声音。
乾道年间是南宋皇帝宋孝宗赵昚的第二个年号,共计9年。如此说来,王清叔笔下的“双城”所指就是楚州旧城和新城,而陈敏所修楚州城时是乾道六年(1170年)正月,因此毫无疑问地说,楚州新城的修建年代是宋代,而绝对不是其他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