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志
吴棠(1813—1876),字棣华,号仲宣,清安徽泗州盱眙县三界市(今明光市三界镇老三界)人,先后担任过清河知县、淮海道、淮徐道、江苏按察使、江宁布政使署漕运总督、漕运总督、署江苏巡抚、署两广总督、补闽浙总督、授钦差大臣等职,官至四川总督、署成都将军。在淮安任官期间,吴棠主持修筑清江浦城,兴复清江浦崇实书院,重建清江文庙,多有建树。光绪二年(1876年)吴棠病殁后,朝廷赠谥“勤惠”,朝廷下诏国史馆为之立传,在他任官有功的清江浦、徐州和他家乡盱眙县城和三界共立有四处吴公祠祭祀。
吴棠在咸丰、同治年间戎马倥偬之际,也不忘支持地方文化教育。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捐资支持全椒乡绅薛时雨重建了中国古代四大名亭之一的醉翁亭。
薛时雨(1818—1885),清代安徽滁州全椒县桑根乡人,字慰农,一字澍生,因祖居桑根山,晚号桑根老农。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江南乡试中举,咸丰三年(1853年)与其兄薛春黎同榜进士,次年授嘉兴知县,改嘉善知县。太平军起,薛时雨参加李鸿章军幕,以招抚流亡、振兴文教为己任,同治三年(1864年)官至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其后薛时雨辞去官职,在江南各地讲学,先后主讲杭州崇文书院、江宁(今南京)尊经书院、惜阴书院,主张经世致用,弟子广遍海内,其中有状元、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进士、湖南学政张预,进士、安徽巡抚冯熙等清末民国名流。薛时雨还是晚清著名文学家、词人,著作颇丰,有《藤香馆诗删存》《藤香馆词删存》《西湖橹唱》《江舟欸乃词》《尊经书院课艺五刻》等。
薛时雨故乡全椒县属于滁州管辖。滁州城西琅琊山有北宋文豪欧阳修所建醉翁亭,一篇《醉翁亭记》闻名遐迩。北宋以来,醉翁亭屡遭兴废,清代咸丰三年(1853年)开始,太平军与清军在滁州、盱眙一线反复拉锯近十年,战火所及,醉翁亭已成一片瓦砾。
同治年间,东南战火趋于平息。定居金陵的薛时雨常回家乡,当登临琅琊山后,看见家乡名胜已经荡然无存,痛心疾首,看到醉翁亭亭倒阁塌,丰乐亭泉竭树枯,非常痛心。他从小就十分仰慕欧阳修的学识品格,于是决心重修醉翁亭、丰乐亭,以拳拳之心报答故乡养育之恩。
从那时起,薛时雨四处奔波,频致书信,恳请曾国藩、李鸿章等大吏赞助,薛时雨的亲朋故旧门生也纷纷解囊相助。薛时雨还想到了一位能帮到他的“雅故世交”,便是吴棠。薛时雨和吴棠在早年便熟识,两人同朝为官,一是盱眙人,一是全椒人,家乡相隔不过数十里,更是过从甚密。薛时雨和吴棠多有书札往还,并有诗稿题赋。同治七年(1868年),吴棠赴任四川总督,薛时雨送行并题《望三益斋诗稿》,评述吴棠政绩和其诗作,表达对好友吴棠任川督的期望和祝颂。
同治十一年九月,薛时雨致函吴棠,表达了自己重建醉翁亭和丰乐亭的心愿,以及对欧阳修的尊崇之情,随后介绍了已经开工的醉翁亭重建计划,希望得到吴棠的帮助。远在四川的吴棠收到薛时雨的来信,被他一片赤诚之心所感动,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一月十五日回信,对薛时雨重建醉翁亭的雅意表示支持,并捐资助建。而且还愿意对将来修建丰乐亭量力捐助,同时还表达了希望早日与好友薛时雨优游散步于醉翁亭下、对弈吟诗之愿望。
不过,天不遂人愿,薛时雨重建醉翁亭的工程启动三年多,光绪二年(1876年)闰五月,吴棠因病辞官回乡,在滁州病故,而这时醉翁亭建筑群的主体尚未完工。一直到清光绪七年(1881年)十一月,醉翁亭才重修完成。在薛时雨亲撰的《重建醉翁亭碑记》中,历数了对他重建醉翁亭帮助很大的几位名流,其中第一位感谢的就是吴棠。碑记写道:“盱眙吴勤惠公时任蜀帅,方将移家为滁寓公,时雨雅故,以书干之,慨乎同心。”
琅琊山麓醉翁亭,千年风韵传古今。薛时雨、吴棠等江淮地方名流传承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的事迹,泽被后人,青史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