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洪泽湖

“五大中心”支撑的淮安

■荀德麟

淮安,位于古淮水与古泗水的交汇处。《尚书·禹贡》述九州贡道:扬州贡道是“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徐州贡道则是“浮于淮泗,达于河”。二州贡道以古淮、泗水交汇处的清口为转轴。因此,位于大小清口的泗口镇和淮阴故城,是最早因水运而兴起的沿淮、沿运古城镇,是古老的自然航道时代的交通枢纽城市。

淮安,是历时最久的大运河城市之一。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开邗沟,沟通江、淮。邗沟入淮处末口迅速兴起一个重要城镇——北辰镇。泗口镇、淮阴故城与北辰镇(东晋始筑山阳城),各据冲要,同为南达长江、北达河济、西出中原之绾毂。隋炀帝开凿贯通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后,控扼淮河、运河交汇处的淮安,一直处于居中的地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加之唐宋时期经济、政策的开放,不仅漕运量猛增,而且物资交流空前活跃,从而促进了沿线的楚州、淮阴、泗口等城镇的繁荣。其中,又以楚州为盛,是运河沿线的名城和区域性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楚州城以其繁华,被白居易称为“淮水东南第一州”。明永乐皇帝的帝师姚广孝,更盛誉其为“壮丽东南第一州”。

淮安,是独一无二的黄、淮、运河交汇处的城市。公元12世纪黄河夺淮以后,徐州以下的泗水河道和清口以下的淮河河道,成为黄、泗和黄、淮共用河道,淮安清口遂成为黄河、淮河、大运河交汇处,是最难于治理区域。直至1855年黄河北徙,数百年间,无数帑银源源不断地向这里输送,多事的清口水利枢纽由此产生。

淮安,是明清时期“五大中心”支撑的运河之都。明永乐帝施行以北京为主的两京制度后,确立以内河为主的漕粮运输制度。光绪《淮安府志·漕运》载:“乃命武职重臣总理。景泰间,更命都御史同莅其事。……其都御史则兼巡抚,总兵则兼镇守,参将则协同总兵官。”上述文、武重臣均驻节淮安府山阳县,时称文、武二院。“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经漕督盘查,以次出运河。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此地,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实咽喉要地也”。所谓“总供上国,专制中原”,就是对漕运总督职掌的高度概括。为何要让统管全国漕运的理漕长官镇守淮安?明《漕运通志·漕职表》载:“而治必于淮者,盖淮,左江、右河,东控海道,北接兖、豫,西接两都,而诸陵咸在。”时转运漕粮的官军有十二总,共十二万多人。清沿袭明制,漕运总督仍驻节淮安。淮安,由此成为明清两朝中央政府的漕运指挥中心。

明永乐年间,平江伯陈瑄总理漕运,为避开淮河山阳湾风涛之险,以便舟航,循宋乔维岳所开沙河运河故道,导水由淮安城西管家湖至鸭陈口入淮,命名为清江浦河。河上建板闸、移风、清江、福兴、新庄五道节制闸。陈瑄还在当地创办了全国规模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造船场地沿清江浦河南岸排开,从板闸到韩城,连绵20余里,由工部分司管理。清代,朝廷每年下达清江船厂的造船任务约560艘,造船量超过明代。淮安因此成为全国漕船制造中心。

明永乐中期,在清江浦河南岸建立漕粮转搬仓——淮安常盈仓,有800间仓房,可容纳150万石漕粮。常盈仓由户部分司监理。清袭明制,沿多革少,常盈仓一直得以延续。淮安因此成为漕粮转输中心。

两淮,向来是海盐的主要产区,有“天下盐利淮为大”之说。由官盐商垄断经营。淮北盐运分司署初设涟水,后改设淮安河北镇,盐商聚居的河下,遂为“富甲一郡”之地。明弘治年间,邱浚过河下西湖嘴时咏道:“十里朱旗两岸舟,夜深歌舞几时休。扬州千载繁华景,移在西湖嘴上头。”后法久弊生,淮盐严重滞销。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两江总督陶澍首先在淮北实行盐政改革,打破官商垄断,又规定盐斤必须运到淮阴西坝“栈积”,然后由岸商运到各地销售。西坝因而繁荣起来。明清时期的淮安,一直是淮北食盐集散中心。

明中叶黄河全流夺泗、夺淮以后,淮安作为黄、淮、运河交汇处,是治理黄、淮、运河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故“治河、导淮、济运三策,毕萃于淮安清口一隅”。明代总河驻济宁,后来常由总漕兼任,多驻淮安。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任总河后,移驻清江浦原户部分司署,以便于就近指挥。清雍正二年(1724年),将总河职掌一分为三,分设北河、东河、南河三总督,南河总督署仍设清江浦。南河总督下辖4道、24厅汛,有众多的河标营兵弁以及各有执掌的民夫。南河总督的地位在巡抚之上。淮安,实为该时期的黄淮运河道治理中心。

明清时期,淮安榷关是大运河七大榷关中的居中之关,统辖宿迁关(含上关、东关、西关、徐州关)、海关(驻阜宁县城,辖盐城、安东、海州、赣榆、山东日照5州县),加上常盈仓、抽分厂,连同淮关直辖的18口,管辖范围广,税目多,税额高,是全国著名的大关。榷关所在地板闸镇,“临河市廛密布,河南北居民数千家,关署镇坐于北。而东街、南街、前后西街,铺户纷纭,人语杂沓,赖关务以资生者,几居其半。”

漕、河、盐、榷的汇聚,“五大中心”的确立,位高权重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的驻节,使淮安城市“俨如省会”。而豪商巨贾的云集,更为淮安城市的繁华注入了活力,使淮安城市发展逐步达于鼎盛,从末口到清口五六十里间,有淮安三城、河下、河北、板闸、钵池、清江浦、韩城、马头、旧县、王家营、西坝、杨庄等十多座似断还续的城镇,“夹岸数十里,街市栉比”,形成以运河为纽带的“城镇链”,人口聚集度非常高,人口规模居于全国名邑大都的前列。据《续纂淮关统志·文告》记载,清雍正年间,淮安“三城内外,烟火数十万家”。正是明清两代数百年的经营和发展,最终奠定了淮安“运河之都”的地位。

2024-12-31 ■荀德麟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64019.html 1 3 “五大中心”支撑的淮安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