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雯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科技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要求江苏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淮安正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科技现代化是其重要内容、内在动力和可靠支撑,应多措并举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进产业聚集化发展
产业聚集度不够会导致创新资源分散,无法促进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阻碍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进产业聚集化发展,需重点关注区域发展定位、产业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 明确区域发展定位。比较各地区的产业基础、资源要素、市场需求等,科学确定该区域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从而形成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避免产业同质化竞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在明确区域发展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产业布局规划,引导有关产业、科研机构朝着特定区域聚集。通过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等方式集合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同时,需要注重产业间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聚集化发展以完善的基础设施为支撑。因此,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将交通运输、通信、能源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提高区域综合运行承载能力,提升产业园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直接面向市场,既是科技需求的提出者,也是科技成果市场价值的最终实现者,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要素、创新活动的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必然离不开持续的研发投入。政府应该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性政策手段,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研发管理体系,提高研发成果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方面,企业应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通过联合研发、项目联合攻坚、人才联合培养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企业要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第一资源。企业应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通过优越的工作环境、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等吸引优秀人才,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提升融合发展服务能力
服务体系不健全不仅会成为创新资源有效配置的绊脚石,还会阻碍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服务体系不完善可能导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有关项目推进缓慢,甚至会使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始终处于脱节状态,所以必须健全服务体系,提升融合发展服务能力。 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层次多样、类型丰富的创新服务平台,比如产业创新联盟、科技孵化器等,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资源。此类平台应逐渐打造成为链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桥梁,促进最新技术、前沿信息的高效配置。借助平台,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资源,形成融合发展的合力。 优化服务流程。简化创新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审批、验收等流程,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为此,应加强对有关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确保其能与企业进行及时、准确、专业的对接。 健全服务政策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关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降低企业创新成本,不断激发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自觉性。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