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朱月娥 吴海涛
5G、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当这些先进技术被综合运用时,黄码港这座传统内河水运港口,开始加速转型升级和整合资源,不断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提升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规模化建设水平,向着京杭运河主航道沿线吞吐量最大的现代化内河港口目标迈进。
日前,淮安市港城产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磊告诉记者,黄码港产业园聚焦“物流成本最低”目标,不断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着力发展“数智化”物流,促进现代物流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聚力打造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三链融合”的产业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在黄码港项目码头作业区的建设现场,一台台红色的港机正在进行调试安装。“除了这些传统港机,我们还采购了4台可以满足‘无人值守+远程操控’要求的无人港机。”淮安大成港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懿表示,相关设施全部建成后,对提升黄码港服务能力,降低物流成本、规范服务行为,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和示范作用。
“硬件”要智能,“软件”同样需智慧。园区同步规划建设智慧港口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暨智慧港城云平台数据管理系统,构建集码头装卸智能化、统计过磅无人化、运输过程可视化、安全管理预警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港口物流供应链管理与服务体系,以破解“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等传统难题。“新系统将有效衔接货主与运输供应链上下游,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加快补齐数字化短板,丰富数字化在港口物流装卸、运输、仓储等各类场景中的应用,构建港口全局‘一屏掌控’、指令‘一键智达’、执行‘一贯到底’、监督‘一览无余’的数字化协同工作场景,让港口更智慧、集约、高效、绿色、安全。”吴懿说。
创新打造集疏运体系
目前,临港食品加工及仓储企业多以国内外头部企业为主,原材料及成品购销半径少则100公里,多则上万公里,因此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扩大产品销售半径,建立完善的公铁水集疏运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该体系也正是黄码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仗。
“黄码港与淮安新港以及周边城市连云港、徐州、盐城等地的港口相比,港口集疏运体系还处于最基础阶段。”吴懿告诉记者,为了缩小与上述地区港口集疏运体系差距,黄码港依托正在规划中的智慧港城云平台车船货智能匹配系统,通过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实现船货快速智能匹配、在线结算、在线接单;同时,在集装箱多式联运领域,通过集装箱多式联运公共订舱平台加智慧航运系统协同,开发区间物流做增量,以此破解黄码港集疏运体系硬件不足的难题。
“黄码港还坚持与后方产业深度融合,与宿迁、徐州等其他地区内河港口相比,最后一公里公路配送成本低40%左右。”吴懿表示,以益海嘉里为例,如果通过其他港口中转,最后一公里配送成本大约6元/吨,而通过黄码港中转,成本只需要4元/吨左右,每年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600万元。苏盐井神集装箱从企业到新港,公路运输成本为550元/TEU,而通过黄码港运输只需要250元/TEU,每年可以节约运输成本900万元。仅仅是最后一公里公路配送成本,黄码港每年就可以为上述两家企业节约成本1500万元。
“绿色低碳”引领高质量发展
建设之初,黄码港产业园便定位“绿色低碳园区”,整合各项生产要素供给,解决园区内企业水、电、气、热、冷、空气能等需求。
“园区内生产企业众多,对各种能源的需求量之大不言而喻。”薛磊表示,为保证园区实现“绿色低碳”目标,同时帮助相关企业降本减排,项目建设初期便设计规划了大面积光伏发电区域,通过智能化供电系统,在满足园区基本设施日常用电的同时,多余电量还可以以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供给企业使用。
除了强化对各种能源的综合管理,对生产废弃物的科学处置也是黄码港产业园的一项重点建设任务。“我们在园区内投资1.49亿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占地74亩,建成后将形成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规模。”薛磊介绍,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投资估算1.35亿元,建筑物及构筑物主体结构完成,全部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园区内企业的污水排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