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观点

加快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徐礼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市围绕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深化农村生活垃圾整治、户厕改造和生活污水治理“三大革命”,持续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水平,农村环境和乡村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但相较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期盼,我市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规划编制覆盖还不够广。虽然围绕规划发展类村庄编制规划比例超过一半以上,但真正一村或多村整体编制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覆盖面还不广,对大量的一般类村庄缺少具体的发展定位,影响了全域人居环境的整治提升。二是点面结合共进还不够强。由于农村面广量大和“空心化”等问题,无论是特色田园乡村还是生态宜居美丽示范乡村建设,大多体现在点位上,尚未形成以点串线成片的格局,与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求还有差距。三是要素集聚效应还不够明显。我市整合集中资源要素建设乡村振兴“三级先导”工程取得明显成效,但受项目资金有限、难以满足各方面需求影响,集聚利用度还需进一步增强。四是内生动力机制还不够优。针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激励机制还不完善,基层对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不到位,主动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积极性还不高,加快改善环境的氛围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做好这项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从最基础的做起,全面落实党中央的要求,把农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和和美美的幸福家园。

加快完善规划体系,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引领力。紧扣点面两个层次,统筹编制行政村单体和多村连片集中发展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将一般类村庄科学精准细分为规划发展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促进村庄布局优化,引领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根据单体和片区建设要求,结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评价体系和年度建设计划,对标对表深入查找薄弱环节、补齐短板弱项,精准编制分年度农房改善、设施配套、环境提升、风貌打造、产业发展等补短扬长项目实施计划,从创建对象、实施项目、建设时限、责任主体等方面完善建设清单体系,推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由点及面建设,加快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面貌。

加强顶层统筹谋划,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组织力。注重点面结合,市级层面重点抓好乡村振兴先导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县级层面围绕乡村振兴先导镇建设,结合地方实际,重点围绕黄河故道、白马湖周边、黄花塘革命老区、里下河地区等片区,打造跨镇跨县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片;镇级层面重点培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点,加快构建“一区、多片、众点”发展体系,带动全市乡村面貌大提升。注重联动推进,建立健全工作体系或联席会议制度,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工作专班,加强统筹谋划,强化上下左右沟通,协调解决相关问题,推动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和任务落实,着力形成协力共进的合力。

加大要素整合力度,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保障力。紧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年度建设计划,县级层面要改变过去“天女散花”“撒胡椒粉”投入方式,统筹整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房改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特色田园乡村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生态河道建设等各类涉农资金,在土地要素上优先供给,集中集成集聚投向重点片区和重点村,努力实现建一个成一个、建一片成一片。积极发挥社会资本和工青妇、工商联等社会资源的作用,通过村企业合作共建、能人返乡回乡参与建设、强村带动周边村发展等多种方式,在更大范围整合要素资源,共同促进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乡村社会治理,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成效。

加紧制定激励机制,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力。建立健全市县两级财政支持机制,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中应安排一定份额资金支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落实“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程序,允许村集体从集体经济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补齐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短板。树立真抓实干、激励先进的工作导向,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成效明显且符合条件的基层党组织书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优先提拔使用或晋升职级,并从薪资待遇上给予激励;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树立典型、树明导向,营造上下合力攻坚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市委农工办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委委员)

2024-04-29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46211.html 1 3 加快建设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