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
通 讯 员 李长青
本报讯 地名是历史的根脉,地名文化作为一种非经济因素,是社会存续、治理、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市围绕“文化民生、文化善治”,坚持尊史留根,创新保护历史地名文化。
挖掘规划历史地名,保护地名文化。制定《淮安市中心城区历史地名保护规划》,收纳900余个历史地名,分门别类制定保护措施。在全市57个镇街地名规划编制工作中,挖掘历史地名62个,并应用到规划名称中。
复活优秀地名文化,烙下城市印记。挖掘整合地名文化资源,在地名命名、城市公共服务中启用蛟龙岗、校场、砖井等38个老地名。在驸马巷、都天庙街、空心街等历史街巷原址树立碑牌、篆刻碑文,烙下城市印记。
梳理地名文化名录,留下淮安乡愁。出版《淮安地名史话》《车桥史话》《盱眙史话》等地名工具书,全方位展示淮安独特的地名文化魅力。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评定,驸马巷等22个地名获评省级地名文化遗产,花街等55个地名获评市级地名文化遗产,刘老庄镇、车桥村、横沟村等14个地名列入省级红色地名名录。
宣传红色地名文化,赓续红色基因。结合淮安红色文化丰富的特点,组织红色地名评选,出版《我心中的红色地名》,并向中小学生免费发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习读本。开展红色地名文化进社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讲述红色地名故事,赓续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