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社会

基层治理呼唤创新“返璞归真”

■薛吉羊

又到岁末年初,各类考核评比即将开始。记者在县区采访时多次听干部提及:今年打造了某个创新项目,考核应该可以加分;推出了某项创新工作,准备参加评奖,云云。此类话语给人以“积极作为”之感,细加思量,却又让人心生疑虑:难道这些创新仅仅是为了加分或评奖吗?

基层工作难做,创新非常必要。站在基层往“上”看,“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站在基层往“下”看,面对千家万户,工作千头万绪。更甚者,时代飞速发展,工作要求在变,群众需求也在变。于是乎,基层治理创新不仅必要,而且颇显迫切。相应地,各类考核评比赋予创新以更大权重可谓顺势而为。

然而,基层治理创新成果迭现的同时,也伴生着一些令人讶异的“创新”。有的“新瓶旧酒”,例如河长制推广后,“街长”“桥长”随即涌现,可事还是那些事,人也还是那些人。有的“有点无面”,这在许多“亮点”“示范点”打造中随处可见,打造者甚至从未有面上推广的打算。还有的“创新”则完全是“如此包装”,一看名字忽悠人,再看内容毫无新意,其“创新”几乎仅限于取名。以上种种,不过是信手枚举而已,但足以表明基层治理创新出现了泛化乃至异化现象。

基层治理创新的泛化,与应付考核、博取政绩的考量关系密切。我们不否认,对创新的鼓励的确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但如果没有考核评比的“指挥棒”、没有博取政绩的目的,基层治理中还有如此普遍的“创新冲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比如,一些地方为了突出工作业绩,十分重视创新,也勇于创新,但实际情况是,工作还没做多少,先总结起经验来了,嘴上说得天花乱坠,效果如何?只能是“老头儿上树——有点悬”。也正是在“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折腾中,基层治理创新失去了本真、走入了歧途,异化成“为创新而创新”。

若说基层治理创新的泛化尚包含积极作为的成分,那么基层治理创新的异化只能表明,“创新”不再与“基层治理”产生真正的关系,而更多臣服于考核评比的“指挥棒”和博取政绩的目的。换言之,基层治理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沦为“政绩锦标赛”的一个赛道,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沉渣泛起,而基层治理中的真问题得不到关注和解决。这种扭曲的政绩观背后,是一些干部初心的缺失:在他们眼里,工作与其说是肩上的责任,不如说是追名求利的工具。

干部在工作中创新创造并因此获得肯定、嘉奖或擢升,本是一件多赢的好事,但创新必须是本真的创新,能够解决基层治理中的真问题。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些干部把基层治理创新扭曲为“政绩锦标赛”,就失去了为民服务的“义”,背离了解决问题的初心。那么,如何让基层治理创新“返璞归真”?一方面,要向先进看齐,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充满生命力的“枫桥经验”就是可学可信的典型;另一方面,要对弄虚作假的“创新”严肃处理,我市金湖等地对“虚假实绩”“掺水实绩”“形象实绩”倒查追究、实时追责,就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基层治理呼唤创新,但呼唤的是本真的创新。正如基层治理创新的泛化和异化不是一日形成的,重返本真的创新也需久久为功。

2024-01-06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37271.html 1 3 基层治理呼唤创新“返璞归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