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淮安新闻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淮安区实施四大强基工程

■通讯员 刘素林

本报讯 近年来,淮安区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四大强基工程,补齐基层发展短板,健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先后建成全国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17家、江苏省示范卫生院21家、江苏省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3家、江苏省社区医院7家、省示范村卫生室57家,被省卫健委评为“江苏省首批基层卫生十强县(区)”。

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几年来,淮安区累计投入近30亿元用于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群众就医环境。投入3亿元新建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投入15亿元按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异地新建总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淮安医院新院;投入2亿元对楚州中医院进行改造,确保达到三级中医医院标准;投入6亿元新建3家农村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并异地搬迁或整体新建苏嘴、施河、顺河、河下等6家镇卫生院;投入近2亿元对全区所有卫生院病房进行改造,确保达到有空调、中央吸氧、数字电视、应急呼叫系统、储物柜和热水供应“六有”标准;先后投入近6000万元为2家卫生院配备核磁共振设备,为14家卫生院配备CT设备,为所有卫生院配备彩超、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基本医疗设备,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实施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该区紧抓省“千县工程”县医院综合能力提升机遇,全力推进等级医院创建工作,着力规范医院诊疗行为,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淮安医院建成三级乙等肿瘤专科医院,正在积极创建三级综合医院;楚州中医院建成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建成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目前,全区有三级专科医院1家、二级综合医院4家,达到二级综合医院服务能力医院2家。加大重点专科建设力度,先后建成江苏省中医重点专科2个、市级中医重点专科3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4个;建成省级基层特色科室7个、市级特色科室22个;10家卫生院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推荐标准,创建率62.5%;评审确定区级重点专科46个。紧抓国家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深化沪淮、宁淮医疗合作,紧密结合淮安区人群的疾病谱变化和现有常见病、多发病,针对性地引进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知名医院教授团队来淮设立名医工作室14个,带动建设一批群众需要、成效显著、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专科学科,确保将更多的患者留在区内、留在基层就医,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实施人才队伍强基工程。该区制定出台卫健人才强基工程实施方案和高层次医学人才引进实施方案,设立200万元的卫生人才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卫生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通过定向委托培训、人才招聘等多种方式加大基层人才引进力度,先后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136名,公开招录卫技人员500余名。目前,全区共有卫技人员5000余名,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29名、注册护士2022名、全科医生614名;现有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7人、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15名,153人获评省级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才;现有博士毕业生13名、硕士研究生150名、主任医师267名、副主任医师以上高级职称人员630名,基本建成一支结构较为合理的卫技人才队伍,为全区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实施医疗资源共享工程。该区紧抓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机遇,按照区域化发展、中心化布局和网格化管理思路,着力打造以淮安医院和楚州中医院为龙头的两大医共体,全面形成以两大医共体为核心的“2+16+N”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即两大医共体、16家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N家村卫生室。同时,投入3500余万元建立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同步规划建设区域影像、临床检验、远程会诊等业务系统,涵盖医疗、公共卫生、电子健康档案、家医签约、远程医疗和应急指挥等功能,构建集网上挂号、线上支付、预约诊疗和自助查询功能于一体的线上服务平台,配备集自助挂号、健康宣教和自助打印等功能于一体的线下自助服务终端,在医共体内全面形成共用一张网、就医一卡通、服务一站式的资源共享、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健康服务新模式。医共体建设以来,龙头医院下派专家坐诊、带教查房累计出诊人员1800余人次,手术300余人次,远程医疗和检查检验诊断病例分别达1万余例。

2024-01-03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37062.html 1 3 淮安区实施四大强基工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