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第八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强调,深化改革创新,必须聚焦发展定位,在建强支撑中争取更大主动。在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建强的五个方面支撑中,先进制造业居于首位,这清晰体现了市委谋划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快建设群众自豪、外界认可、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必须以做强经济实力为根本,而做强经济实力又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概言之,城市强必须经济强,经济强必须工业强。
揆诸近几百年来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全球化进程,长期占据世界舞台中心的国家都是那些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尽管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20世纪七十年代以后的国际竞争呈现出从产业资本竞争向金融资本竞争转变的趋势,但工业仍然是一国综合国力的根基,这一点在中国崛起的经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中国共产党对工业化的重大意义和发展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以极大决心推进工业化,历经70余年的奋斗,在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的历史性转变。当今中国能有如此重要的国际地位,中华儿女能有如此强烈的民族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国制造”持续大规模地出海入关,让世界领略了中国力量。
回到城市发展的视角,只要简单扫描一下那些经济强市就会发现,工业强几乎是它们共同的特征。上海素有“工业第一城”之美誉,“上海造”历来就是产品质量的代名词。近些年来,上海提出打造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但并没有因此“怠慢”工业,反而实现了新的跃升。2022年,上海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从国产大飞机到特斯拉汽车,新时代的“上海造”更加高端。浙江义乌被誉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在许多人眼里是典型的商贸城市,但义乌实际上走的是“以商促工、贸工联动”道路,工业实力同样强劲。
(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