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前三季度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03.5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7.4%,全市经济呈现持续恢复、运行平稳、回升向好态势。
敢创新 办实事
担当实干惠民生
增进人民福祉是我市各地、各部门创新创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也是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话题。2022年,以创建国家支付方式改革示范市为抓手,市医保局成立DIP试点工作专班,全员参与改革探索,以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构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医保新格局。
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实施“惠民生 助发展”代表履职建功行动,组织7156名五级人大代表进乡村、助增收促振兴,进企业、助纾困促发展,进网格、助解难促和谐。市妇联针对困境妇女儿童,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一户一策”困境妇女儿童家庭精准微关爱服务,为已享受政策性兜底保障、但生活和监护能力不足的124户家庭,提供助餐、健康监测、心理疏导等“一户一策”服务。
服务群众无止境。今年以来,以国家级改革试点为抓手,市医保局进一步创新创优工作方法,持续提高支付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我市形成公平有序的医疗机构竞争环境,各定点医疗机构主动优化管理、合理控制医疗费用,医保经办管理实现了由被动到主动、由微观“明细审核”到宏观“诊断审核”的转变,有效推动“医患保”三方关系趋于和谐,推动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走前列 当表率
善作善成树标杆
河湖长制、财政奖补集成服务改革等获国家级表彰激励,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消费促进、粮食安全责任制落实、综合医改、商事制度改革等21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2022年,我市以创新创优为抓手,多项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打造了“淮安模式”,树起了“淮安标杆”。
创新涌动,活力澎湃。市水利局率先建立“三责一体”“一河长两助理”“一线三单”等工作机制,创新建立“河长制+检长制+警长制”等工作模式,推动淮安河湖长制从“有能有效”向“高质高效”转变,成为全国学习借鉴的样板。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要求“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市科技局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创新城市建设、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集聚优质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为着力破除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化能力,我市出台《淮安市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实施方案(2023—2025年)》,包括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机制,着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快速链接通道,改革完善科技人才培育、评价、激励机制和切实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4个方面14项重点任务。
在一系列举措推动下,我市科技创新氛围更加浓厚,成果更加丰硕。今年以来,我市高新技术产值增幅、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多项核心指标增速持续居于全省前列,1—10月份,全市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达20%,名列全省前茅;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在去年省考第一的基础上,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保持两位数的增幅,获得科技部火炬中心的表彰。同时,引进南理工院士团队在淮建设高端装备铸造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魁元实验室,实现我市全国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创新能力是衡量一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检验党员干部担当实干的“试金石”。在创新创优工作的引领下,在全市各地、各部门敢为人先的探索下,淮安的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城市的活力愈发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