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改革中的先锋作为
地处盱眙县丘陵山区的桂五镇原为西高庙乡,为纪念革命烈士李桂五而更名。李银江是土生土长的桂五人,高中毕业后先后担任过村生产队长、村委会会计、村委会主任、村党支部书记。
1986年,28岁的李银江从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被调到桂五镇敬老院当院长。然而,此时的桂五镇敬老院徒有其名。上任第一天,镇领导指着一块荒地对李银江说:“小李,别的没有,就这块地,要干就干出个样子!”
李银江一身虎劲,说干就干,搭窝棚、搞设计,吃住在工地,买材料、运沙石、垒墙盖瓦。90天,一座拥有11间住房和基本设施的敬老院完工了。
37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李”变成了如今的“老李”。37年间,李银江在敬老治院的探索中,开动脑筋想点子,大胆创新蹚路子,高招亮招接二连三。
比如,李银江通过采取民主选举的办法,在敬老院创立了老人自治委员会,院内大小事务由老人们做主,所有决策老人们说了算。由于农村老人有着深深的土地情结,李银江在敬老院内创办起“农疗园”,供老人种菜、养鱼。为了让孤寡老人像年轻人一样拥有一段甜美的爱情,李银江主动当起了“红娘”,9对老人喜结良缘。
不仅如此,李银江还把“医养融合”理念引入到治院工作中,将社区医院“搬”进敬老院,医护人员随叫随到。
2017年,李银江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5年后,他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这既是至高的荣誉,也意味着肩上的责任更加沉甸甸。
走访调研中,李银江发现,随着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加快建设,不少老人实际居住地和户口所在地不同,容易出现养老服务“真空”:“户籍所在地想服务老人,找不着人;老人想找服务,但户口不在居住地。”
“养老低门槛,敬老无围墙。”针对上述现象,李银江再次创新理念,并形成一套详细的行动计划,推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关爱驿站,给有供养需求的老人提供医疗、就餐、保洁、买菜等上门服务,让老人们居家就能享受到敬老院的照护,把社区建设成为“没有围墙的敬老院”。
改革正在继续推进,蓝图正在变成现实。
回眸处的价值观照
据测算,“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在养老问题愈发凸显的背景下,李银江在桂五镇敬老院创造的一套敬老治院的新模式,因其所具有的参与式、本地化等特征而显示出更加丰富的启示意义。
毫无疑问,李银江在桂五镇敬老院探索形成的敬老治院新模式,核心在“自治”,功夫在“创新”,关键在紧贴实际、注重实效。
李银江扎根丘陵山区37年。37年间,他给敬老院去世的老人披麻戴孝,为敬老院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洗澡、剪指甲,连夜背生病的老人上医院瞧病开药。也正因为此,人们对李银江的关注与褒扬,更多的侧重于中华民族孝老爱亲这一传统美德层面。事实上,桂五镇敬老院的从无到有,敬老治院亮招的层出不穷,从另一个维度提示着我们,李银江身上除了具有一名基层工作者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岗位素养外,更折射出共产党员所应具有的为民情怀,放射出基层党员先锋敢闯敢干创业、能征善战创新的精神光芒。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个体的推动,时代的进步缺不得精神的引领。李银江的奋斗历程、改革创新作为的社会价值恰恰在于,他用37年的持续奋斗,在为敬老院200多位老人谋幸福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