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丹
一城清水入画来,碧水清流润民心。近年来,淮安市民身边的河流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焕然一新的面貌。河畅了、水清了、岸绿了、景美了,这是广大市民的切身感受。这如诗如画的水生态建设成果,得益于淮安市持续推动河长制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河长制的现实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巡察河湖,亲自谋划推动江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淮安具有重要意义的淮河、大运河、洪泽湖,总书记都作出过重要指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各部门、各地区积极创新与实践,积累了宝贵的治理经验。其中,全面推进河长制,成为众多实践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创新之举。河长制的实施,使江河湖泊环境治理和保护取得显著效果,不但控制了水体污染和排放,而且改善了水体生态状况和生物栖息环境,甚至产生了经济效益。
淮安市河长制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淮安市积极推进河长制,成效显著。淮安地处淮河下游,境内河湖众多、水网纵横,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自上而下、全面覆盖”的河长制工作体系,河长制“淮安模式”初步形成。第一,着力构建河长管理制度的“四梁八柱”。全面建立“双总河长”与“领导小组+河长办”的组织领导架构,淮安市在全省率先制定河湖长“三管”(管水体、管河道、管堤岸)、“三治”(治违建、治乱排、治侵占)、“三保”(保河畅、保水清、保岸绿)职责;建立“河长制+检长制+警长制”工作体系,压实责任。对域内所有湖泊进行网格化管理,实施“县镇村三级跨界河道”管护;针对全市675条(个)跨界河湖,建立协同共治机制。第二,构建水岸共治新格局。2022年,淮安市专门建立河湖突出问题库,覆盖全市所有河湖,坚持问题导向,实施精准管理。堤岸上尘土飞扬、砂石乱堆,曾是很多人对淮河干流盱眙县河桥镇段的印象。自其被列为“三乱”“清四乱”问题后,盱眙县成立以县长任总指挥的整治工作指挥部,组建5个工作组,县委县政府连续召开7次专题会议,在规定时限内将10个相关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清理占用土地约650亩,拆除违建约3.7万平方米、巨型罐体52个,涉及6家企业、1个圩区、2个码头。如今,这段河堤成为一道绿色景观。第三,打造一体化信息平台。依托“淮安河长”信息化平台,淮安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水污染溯源等现代化智慧化技术监测手段,创建具有监测预警、会商调度、污染溯源等功能的河长制板块,建立实时在线监测系统和会商决策指挥系统,打造“天上监测、网上监管、地上巡查”的新型动态立体监管模式,实现对河长制工作精准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模块化的动态管理,为各级河长高效履职、河长制信息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信息化支撑。
淮安市河长制的完善建议
淮安市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成效显著,但是从实践和需求出发,河长制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水生态修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长治久抓,要以完善河长制为抓手,坚持河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推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治水理念,不断完善水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才能真正将“河长制”转化为“河长治”,系统推进淮安水生态状况持续稳定好转。
通过打好河长制一整套“组合拳”,淮安市水生态环境焕然一新,水质明显改善,“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者为市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