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实现了党性教育从“关键少数”向“绝大多数”延伸,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拓展。当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全党深入开展,淮安按照省委要求,跟进学起来、改起来、干起来。
光荣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记忆,是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珍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深入挖掘全市176处革命遗址遗迹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以建设周恩来崇高风范弘扬高地、全国青少年思政教育高地、长三角地区红色文化体验高地为重点,聚力打造全国知名党性教育新高地。恩来干部学院列入中央组织部“党性教育干部学院目录”,累计培训中央部委、国家机关和省内外12万余名学员。主创的党性教育片《大无大有》《周恩来的严与实》《周恩来的党性之光》连续三届获中央组织部全国党员教育片观摩交流一等奖,列入党内集中教育全省学习教材;纪录片《红色苏皖边》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获评第27届中国纪录片学术盛典“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系列片优秀作品。
强基固本,筑牢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
面对世纪疫情,组建党员突击队1917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2085支,建立党员先锋岗3457个、党员责任区4596个,8万多名党员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全市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昂扬的战斗意志,让必胜成为必然。
在乡村振兴一线,选派550名“第一书记”,组织119名党员专家与特色产业村结对共建,在所有涉农镇街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党支部,推动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0万元以上村突破200个,全市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将“红色动能”转化为“发展势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基层党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要求,把组织体系建设的着眼点放在全局大局上、着力点放在基层基础上。纵向层层压实责任,出台县区委书记和市直部门党组(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考核意见,构建乡镇党委书记考核考察看党建机制,建立村(社区)书记“十抓十不准”履职清单。横向分类精准施策,坚持经济社会发展到哪里,基层组织就延伸到哪里,农村党建突出乡村振兴,社区党建突出基层治理,非公企业党建突出“双支持”,社会组织党建突出“四联四强”,新就业群体党建突出关爱凝聚,产业链党建突出“兴企强链”,全市基层组织在有“形”覆盖基础上实现有“效”覆盖,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提升。
头雁领飞、群雁成行。淮安积极探索推行村(社区)干部专业化专职化建设,构建村(社区)干部队伍管理规范、能力专业、保障多元的制度体系。探索推行员额管理、提级管理、目标管理,建立定级、报酬挂钩集体经济增收、集体资产增长的“双挂双增”利益联结机制和常态化选拔选聘优秀村书记进镇级班子和事业单位制度,推动“双专”建设向两新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务工作者延伸,构建覆盖全市域的基层干部“双专”建设体系。
党员是党的肌体最基本的细胞,是党组织最基本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提升发展党员质量,健全重点群体和特定人员发展党员六项机制,累计新发展党员5.1万人。着力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引导全市广大党员在服务高质量跨越发展中挑重担、打头阵。深入实施“翔宇先锋”创建行动,挖掘培树了“孺子牛”李银江、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李思雪等一批先锋群像,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教育人、激励人、感召人。
选优配强,锻造中坚力量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深化落实干部工作“五大体系”为重点,着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创新实干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秉纲而目自张,执本而末自从。淮安坚持在系统谋划中建强干部队伍,以市委全会审议方式通过《关于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 锻造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中坚力量的若干意见》,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镇(街道)党政正职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淮安市领导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提升五年行动计划》,不断构建完善干部工作制度体系“四梁八柱”。以换届为契机加强干部队伍整体建设,主动走出去、走下去谈心谈话,深化综合研判,强化多维比选,换届后各级领导班子专业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统筹考虑市直单位领导班子建设,结合群团组织换届、市属国企优化重组等,分专题、有重点地进行联动调整,市直单位领导班子整体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淮安坚持以考准考实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全面推行政治素质“一线考察法”,开展“绩由事考、人事联考”实绩考评,建立领导干部“干了什么事、干成什么事”采集机制,设立年度任务书、季度纪实表和评分表、年度档案等“一书两表一档案”,创新构建量化考评方程式,将实绩考评结果嵌入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准确识别敢为善为、庸碌无为两类干部。今年以来,市委提拔重用的干部中,80%以上来自考核优秀单位,75%以上来自经济部门和基层一线;对因考核长期排名末位、重大项目推进不力等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及时调“下”,以组织“动真”推动干部“真动”。
围绕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在培养历练中推动干部队伍薪火相传。近年来,先后实施年轻干部培优成长工程,开展优秀年轻干部专题调研,推进年轻干部挂职锻炼“双百计划”,注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省级以上机关、省属企业以及发达地区“培优锻炼”,赴镇街、开发园区等基层一线、经济一线“墩苗历练”。推行“季度谈体会、半年晒成果、年度考实绩”跟踪管理制度,出台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十条措施,不断健全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工作机制,着力为淮安未来发展蓄足“源头活水”。
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淮安坚持在严管厚爱中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突出抓好政治监督,将执行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委决策部署等情况作为监督首要任务,有效发挥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作用,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咬耳扯袖。开展干部队伍精气神专题调研,制定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五项机制”,实施履职质效季度研判,编印百篇典型案例,把实干担当情况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前置条件,相关做法连续两年在全省交流发言。出台《深化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尽职免责操作办法》,切实为负责者负责、为担当者担当。开展暖心回访,让受处理处分的领导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严肃查处诬告陷害行为,对受到不实举报的党员干部进行澄清正名,让干部放开手脚、心无旁骛干事业。
坚持把公务员工作放到干部工作全局中谋划。聚焦全市主导产业发展需要,梳理专业需求和紧缺专业目录,制定全市公务员考录工作五年规划。规范公务员调任、转任、工资审批等业务操作流程,为全市公务员管理提供规范指引。优化公务员考核奖励机制,评选首届全市“最美公务员”,持续释放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激励效应。实施新录用公务员三年滚动培养计划,推动公务员队伍建设与干部选育管用有效贯通。
产才融合,增强发展支撑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淮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完善政策机制,大力实施重点项目,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营造良好人才生态,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福地、产才融合高地。
截至2022年底,淮安人才总量突破8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45.4万人、高技能人才20.7万人,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88.7%、82.3%、117.9%。
一串串数据背后,是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近年来,淮安不断构建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持续推动中央及省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地落实。召开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人才强市22条”,打造“1+N”人才政策体系。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成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工会、团委、妇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参与人才工作,创新设立“9·20人才日”,举办“尚贤荟”人才沙龙,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三年出席全市大学生集体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全市人才工作活力不断彰显,齐抓共管的格局有效形成。
突出企业聚才主体作用,推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市、区联合编制出台专项政策,着力构筑开发园区产才发展比较优势,有效激发政策惠才、企业引才、社会荐才、高校育才、平台聚才的正向叠加效应。围绕主导产业加大招才引智力度,举办“产才对接高校行”活动,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人才团队精英赛,引进落地人才项目数量和质态显著提升。围绕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难题,着力聚合行业企业、高校院所和高精尖人才团队力量,协调组建攻关联合体,切实提升产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破除“四唯”倾向,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突出人才贡献度和企业认可度,创设重点企业产业人才“举荐制”。探索人才引进校企“双落户”机制,升级驻淮高校优秀博士专项,推动校企共引共育共用人才。完善本土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持续实施市“533”英才工程,压实行业部门抓行业人才队伍建设责任,鼓励本土人才潜心研究、勇攀高峰。实施人才服务“一件事”改革,将人才安居、补贴申领等服务事项纳入市财政奖补一体化平台,建设“淮才通”人才服务信息系统,让人才办事“最多跑一次”,不断增强人才满意度和获得感。
关山千里远,而今启新程。新征程上,淮安各级组织部门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自觉对标“政治上绝对可靠、对党绝对忠诚”重大要求,深入践行“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总要求,争做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排头兵,坚持原则、公道正派的排头兵,业务过硬、本领高强的排头兵,作风优良、清正廉洁的排头兵,推动全市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淮安新实践提供坚强组织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