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观点

创新拓展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路径

■周海生

目前,全市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扛牢责任,勇毅前行,以实际行动不断开创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但是,开放度不足制约了淮安的发展,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矛盾,主导产业支撑不足是最大短板,项目攻坚突破不够是最大瓶颈。淮安必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创新拓展高质量跨越发展路径。

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淮安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战略的推动下,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不断壮大,盐化凹土新材料、纺织服装等县域产业特色不断彰显,但仍面临提质增效与扩能增量双重任务,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县域经济上任重道远。应继续围绕淮安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区位条件等,通过高位承接产业转移、精准对接产业链条,高位嫁接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把产业特色优势转化为对接融合优势,把数字技术发展机遇转化为产业转型升级机遇,把资源和区位优势转化为高端要素链接优势,推动产业迭代升级,培育竞争优势和发展胜势。

首先,要不断升级优化项目招商模式。着力打破招商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壁垒,一体谋划深化开放招商与构建产业生态、引进人才智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项目工程、服务本地企业等相结合,按既定部署加速形成专业化、市场化、精准化招商格局,完善产业链招商图谱,精选产业链招商项目,深入推进集群招商、链条招商,补齐补全产业链、价值链,释放招商引资的连锁效应和集群效应。其次,要不断增强营造良好产业生态的意识和能力。按新发展理念,开放创新、协同融合、富有活力的产业生态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经济迭代升级一定要把产业生态放在重要位置。用全生命周期理念统筹项目谋划、项目争取、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工作,把招商引资、人才引进、金融创新、营商环境、项目建设、科技支撑等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相互促进的良性产业生态。第三,要不断拓展产业平台。产业发展离不开平台支撑,要依托淮安现有的各级各类产业集聚区、共建园区、经济开发区、台资特色园区等产业平台,不断向上争取建设新的产业承载平台,推动产业组团式、集群式发展,通过培植龙头领军企业,发展独角兽和瞪羚企业等,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助力全域全速进入跨越发展轨道。

加速营造长三角北部最佳营商环境。近年来,淮安营商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项目为王、环境是金”理念日益彰显,但放在长三角大视野、淮安城市复兴梦大格局中,营商环境仍待优化。

首先,要以争长三角一流的心态,努力打造长三角一流的营商环境。不断总结提炼淮安在优化营商环境,尤其是在“不见面审批”和“放管服”改革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对标长三角领军城市创新打造营商环境实践,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为契机,围绕争创长三角北部最佳营商环境的目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放大淮安营商环境品牌效应,促进政府职能和市场功能双向赋能,以一流营商环境促进高端资源要素加速向淮安集聚。其次,要注重提升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市场主体投资体验感和群众幸福感。就当前情况而言,特别要体现在降低市场主体经营成本和提振投资信心上。要持续推动落实近年来中央和省、市留抵退税、金融支持、租金减免等一揽子政策集成直达、即申即办、免申即享,适时优化淮安版本的配套支持政策,加快推出接地气的增量政策,促进更多企业释放和放大产能。第三,要高度重视国家政策“窗口期”,积极向上争取放大淮安“新基建”盘子。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加速数字化转型、拉动新经济发展、支撑新业态形成等独特功能,在助推高质量跨越发展中发挥着先导性和引领性作用。要抢抓当前国家加大“新基建”投资的重大机遇,结合淮安现有资源和产业基础,充分利用盐穴储能储油储气项目、在淮投资的新能源项目等,超前统筹谋划,积极向中央相关部委、省委省政府、央企等争取更多“新基建”落地淮安,为市域经济转型升级、城乡融合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创造更多条件。

吸引创新要素集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实践表明,创新要素集聚是后发地区实现跨越赶超的动力基础和内在要求。当前,加速高端科创要素集聚对淮安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持促进人才要素集聚。近年来,淮安加大吸引高端人才力度,不断促进人才向急需产业、主导产业集聚。要在长三角区域竞争背景下不断动态优化完善人才集聚政策,从人才工程计划、引才用才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才根植性、人才项目考核机制等方面探索新举措,拿出更加精准、更有温度的“政策大礼包”,加快形成各类人才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集聚格局。依托产业平台、科研平台等载体,吸引人才、集聚智力要素,形成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才产互融新格局。其次,要在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协调推进过程中,优化土地、能耗、环境容量等要素供给。推动土地供给由注重增量转向盘活存量、优化增量并举,加强产业用地保障,特别要加快建立重特大项目用地保障机制。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提出能耗、环境容量、文物评估等要素制约的解决方案。第三,要加快推进各类园区二次创业。以产业园区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为引领,提升产业配套率、本土化率,促进企业由群落向聚落形态跃迁。学习兄弟城市的创新经验,通过招商引资和内生成长不断强链补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智转数改”,发展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化转型等新业态新模式,实现园区产业迭代升级。

(作者为淮安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教授)

2023-02-12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206548.html 1 3 创新拓展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