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借鉴南通与上海的合作模式,淮安可以通过进一步与南京签订科创合作协议、细化科创发展合作规划,以“企业在淮、研发在宁”“制造在淮、人才在宁”的灵活方式创新“飞地”共建机制,充分利用南京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借力江苏产业技术研究院的科创体制,加快推动两地产学研用合作,挖掘淮安企业“真需求”,切实解决企业在研发、科创等方面的困难。
发挥产业特色与比较优势,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从经济体量和产业基础看,淮安无法媲美苏州、无锡等苏南城市,更加难以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相比,但淮安也有着自己的产业特色与资源禀赋比较优势。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形成了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应当成为淮安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切入点与突破口。
对比同样是苏北城市的盐城,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盐城大丰的上海农场就成了上海面积最大的“飞地”。从1968年开始,上海农场先后接纳了10万上海知青,如今的大丰俨然成为上海市民不可或缺的“米袋子”“菜篮子”“肉盘子”。2019年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盐城成为长三角中心区27城中唯一一个苏北城市,伴随着2020年时速350公里的盐沪高铁建成通车,盐城大丰更是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
四河穿城、五湖镶嵌、气候温润,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农业资源禀赋优异,加上近年来,通过设立江苏省食品加工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工程实验室,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科学技术支持,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也成为江苏省重点打造的唯一食品类博览会,不但孕育了众多优质特色农产品,也培育了“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发展成为淮安的优势产业。在淮安的“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聚力聚焦打造“绿色高地”,与此同时,伴随着徐盐高铁、连镇高铁的通车,淮安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系更加便利。因此,借鉴大丰农场的“飞地”模式,淮安也可以将本地农产品品牌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巨大的绿色食品需求相结合,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业要素资源,以“农业飞地+品牌效应”打造“绿色高地”,凭借独特的产业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利用区位优势,抢抓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先机
2020年以来,疫情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影响,使得长三角各个城市都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而当前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步放开,各地拼经济、抢订单、拓市场成为主旋律。在出海抢订单的队伍中,浙江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组成的浙江拓市场经贸代表团和超过1万家企业先后赴境外开展经贸活动;江苏的苏州、无锡等地政府也与企业携手,开辟了“空中通道”,为稳定外贸外资保驾护航。淮安作为苏北各城市的衔接点,北接连云港市,东毗盐城市,西邻宿迁市,区位优势与重要性不言而喻,更应当利用这一优势,积极组织企业组团“出海”,抢抓后疫情时代的发展先机。
事实上,为了稳住外贸基本盘、持续推进高水平开放,淮安也在不断出台惠企助企政策,组织符合省级统保平台条件的小微企业投保、续保,组织109家企业参加第131届广交会,助力企业“走出去”。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430份,货值2629万美元,为多家企业减免进口国关税约270万元。不难看出,近年来淮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诸多政策支持,但从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看,相比于其他苏北城市而言仍然较弱,区位优势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短期而言,淮安可以依托淮安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加强政企联合、为企业组团“出海”提供更多支撑与保障,有效地激发当地企业活力、提升对外经济贸易水平。立足长期发展,淮安应当利用市内台资企业集聚的优势和深化淮昆合作的机遇,进一步通过打造台商产业园、台资集聚示范区等方式,承接苏州等地台商企业的产业转移,带动本地产业链优化升级。
(作者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本文系其受本报之邀,专门就淮安深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撰写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