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汤汤,运河泱泱。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然而,对跨越发展的淮安交通运输事业来说,已然绘就了一幅壮丽长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当前,全面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已经开启,淮安交通地位、产业结构、中心城市功能迎来“重塑”重要阶段,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谋划规划发展蓝图,在新起点上推动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淮安交通人面前的重大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上,赋予了交通“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历史新定位。市委、市政府确立了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紧扣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淮安“153”发展战略,动员全市上下在全省“勇挑大梁”中体现淮安担当、作出淮安贡献,这都为淮安交通做好下一阶段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当前,我们正处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成东表示,今后,淮安交通将深度研究国家投融资政策,抢抓国家加大重大项目建设力度机遇,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为统领,加快推进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计划实施总投资规模1400亿元的一大批重点交通项目,实现“十四五”末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特征显现、地位基本确立的目标,为淮安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互联互通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构建八向辐射高铁网。瞄准国家高铁通道主枢纽定位,积极完善高铁骨架网络。建成宁淮铁路,融入南京都市圈一小时通勤圈。开工建设沂淮铁路,与新沂—潍坊—天津铁路构建京沪高铁辅助通道。推进淮泰铁路规划建设,与盐泰锡常宜、宁杭高铁构建京(淮)杭通道,提升京津冀—长三角通道能力,推进沿淮铁路规划研究。优化铁路运营班次和时刻,让旅客享受更便捷、更优质的出行服务。
构建高快一体公路网。实施通道型高速公路“四改八”扩容改造,完成京沪高速淮安段扩建工程,开工建设长深高速淮安段扩建工程。加强与周边省市互联互通,开工建设盱眙至明光、金湖至宝应高速公路,启动新扬高速改扩建工程,力争开工建设淮安至滨海高速公路,推进淮安经金湖、天长至仪征宁淮高速二通道高速公路前期研究工作。优化高速公路出入口布局,推进长深高速和平互通、盐徐高速工业园区互通规划建设。实施城市快速路二期工程。加快建设环洪泽湖公路,打造一条防洪抢险路、亲水临水路、乡村旅游路、致富振兴路,有力助推大运河文化带和百里画廊建设。
构建通江达海航道网。打通便捷出海通道,推进淮河出海航道工程建设,加快盐河航道通航能力提升研究。缓解京杭运河通行压力,加快实施京杭运河分流航道金宝线航道整治工程。畅通杨庄船闸、朱码船闸等船闸关键节点,推动淮安四线船闸工程建设。
做强“引擎” 打造现代化交通枢纽体系
打造长三角北翼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实施淮安涟水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密切与长三角机场群成员合作,提升淮安空港与徐州国际陆港、连云港海港联动发展水平,构建互为支撑的“物流金三角”。加快构建通达国际(地区)的货运航线网络,逐步形成连接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北亚、东南亚主要航空枢纽的半日航空货运服务圈。开展定制化航空物流服务,发展高科技产业、航空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临空产业。
打造联通全国的高铁快运物流基地。谋划开通至全国重要城市的高铁快运线路,集聚一批具有产业引领力、核心竞争力的高铁快运物流主体。积极探索与连云港、徐州等地合作开行集装箱中欧班列运输模式,推动开行中欧(接续)班列。
打造全国性内河航运中心。坚持“一城一港一主体”发展战略,立足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定位,加快实施淮安港三期、黄码作业区、上河作业区等规模化综合性码头建设,打造以淮安新港为中心的全国内河集装箱枢纽港。深化与上港集团、省港口集团等合作,推动设立长荣海运、MSC等集装箱还箱点,实现海港功能延伸至淮安内陆港。
创新引领 优化现代化交通管理模式
强化科技赋能。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推动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探索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等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交通、有轨电车自动驾驶研究应用,打造一体化出行平台。探索网络货运、无车承运人等先进货运组织方式,推动物流企业智能化转型。加快构建MaaS一体化出行平台,为广大市民提供无缝衔接、安全便捷、舒适高效的服务。
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推进绿色铁路、绿色机场、绿色公路、绿色航道、绿色港口、绿色枢纽场站建设,建设绿色交通主题性、区域性项目。实施京杭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综合整治工程,打造航运特色鲜明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淮安样板”。开展绿色出行创建行动,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打造公共交通低碳示范区。
提升本质安全。将安全发展贯穿交通运输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完善交通安全与应急保障体系,推动淮安交通运输本质安全水平始终保持全省前列。
发展多式联运。坚持规划引领,提升多式联运承载能力,完善配套集疏运体系,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出台水运集装箱发展扶持政策,推动交通运输方式深度融合,提升综合运输效率,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节能减排降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