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王 舒 通讯员 殷 洁
道路笔直、河水清澈、街巷美观……金秋时节,登高远眺,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丽动人的淮安城市新画卷。
近年来,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思路和措施,担当有为,攻坚克难,坚持内外兼修,下足“绣花功夫”,推动城市品质大提升、市容面貌大蝶变,真正让城市“面子”“里子”亮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
碧水清流润民心
水波荡漾、树影摇曳、鸟鸣枝头……走在淮安工业园区安邦河边,曾经的黑臭水体如今已经换了模样,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水清岸绿的美好景象。“现在,河水清澈,岸边还有游乐设施,带老人孩子来逛逛,蛮开心的。”附近居民张女士对水环境的改善竖起大拇指。
五湖镶嵌,四水穿城,水是淮安的风韵和灵气。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连续3年将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写入市、区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将其纳入市年度目标考核,连续2年将其列入市政府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对照“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标准,我市积极打造小南河、西汪塘等10条示范河道;投入10.09亿元,对已整治黑臭水体继续实施岸带绿化、护坡修砌、生态修复等水环境提升工程;同时,对18条支流进行整治,积极打造黑臭水体治理样板工程,确保“治理一条、美化一条、满意一条”。截至目前,列入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目录的51条水体均完成整治任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均在90%以上,各项长效管理制度全面建立,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因治理成效显著,我市入围全国首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为全省唯一。
成绩属于过去,治理没有终点。市市政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巩固黑臭水体治理成果,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谋划,抓好源头污染管控。以提升污水处理收集效能为重点,突出污水源头收集和污染源头管控,推进管网高质量建设,强化排查检测整治修复,全面推动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以“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为抓手,以摸清本底为基础,以现状问题为导向,以总体规划为引领,遵循系统治理、标本兼治、“一厂一策”原则,深入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精准攻坚“333”行动,促进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以及综合利用,保障城市水环境质量整体根本改善。
道路通达强筋骨
“现在道路通畅了,我们接送小孩比以前方便多了。”走在平整的支十六路上,市民陈女士不由点赞。支十六路曾是城市“断头路”,两侧为白鹭湖小学、白鹭湖幼儿园,紧邻茂华国际汇小区,学校多、小区密、人流量大,道路不通给市民出行带来许多不便。群众痛点,就是为民办实事的发力点。2021年1月26日,市市政中心开始对支十六路进行改造,工程西起支十五路,东至杭州路,长163米、宽25米。随着道路建成,断点连通了,痛点消失了,居民纷纷表示,这路修到了大家的心坎上。
大治西路改造同样深得民心。作为老城区的一条重要道路,大治西路因年代久远出现路面破损,一到雨天,积水严重,行车如开船。工程主要对道路的路基、路面进行维修改造,对无法利用的雨水管道、污水管道进行拆除新建。2021年5月,工程正式完工,在平整的柏油路面上一路疾驰,不颠簸、无积水,过往市民心里美滋滋的。
近年来,我市持续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一次性建成市区内环高架一期工程,完成漕运西路、大同路中段等主城区道路畅通工程,打通清扬路、环宇路等多条“断头路”,完成淮海南北路、环城东路等城区主干道改建、渠化,并打通北京路、承德路等道路堵点。此外,我市积极营造畅通“微循环”。改建樱花桥、惠民桥等桥梁;完成宁连公路绕城段路灯工程、503省道淮安机场连接线照明工程;维修化工路(城西路—西安路段)、水渡口大道、淮海北路等道路的人行道2000平方米;珠海路、承德南路等道路疏扒大小井2500座,疏通管道3.5万米……一系列工程,让百姓生活更方便舒心。
供应安全稳民生
“要不是你们提醒,我都不知道这个燃气瓶是过期的,以后一定改正。”2021年6月22日,淮阴区一家燃气公司被督查组指出安全隐患后,公司负责人这样表达感谢。
水、热、气是城市命脉,关系到千家万户。近年来,市市政中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全面排查和整治各类行业隐患贯穿行业监管全流程,对发现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认真分析原因、落实责任、一抓到底。同时,创新实践,实施多手段、多途径、多频次相结合的检查方法,摆脱定期、定人、定流程的传统检查模式,把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逐级细化,推进分管条线安全生产管理,杜绝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燃气方面,以安全运行检查为抓手,推动燃气用户服务系统使用,加快燃气安全保护装置安装,优化用气接入流程,提高服务意识。同时,加强燃气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利用抖音平台宣传普及燃气安全知识,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在全省率先完成市区违法建筑占压燃气管线清理,市区燃气管网实现零占压,燃气普及率达99.9%。
供水方面,市区备用水源项目扎实推进,基本完成市区住宅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115个镇(街道)完成区域供水,实现区域供水全覆盖。全市累计投入27亿元,新(扩)建水厂7座,新增供水能力40万吨/日,全市供水能力达到79.5万吨/日,供水普及率达100%。投资3.8亿元,完成德贷项目主城区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工程建设,控源截污项目全面开工。不断推进老小区二次供水改造,强化“周通报、月督查”制度执行及市区备用水源运行,督促各地加大老旧管网改造力度,压降管网漏损率,督促各地水厂强化工艺管控,严格水质三级检测,提高深度处理技术水平,确保供水水质稳定达标。
供热方面,建立市级层面的矛盾协调机制,理清部门供热管理职责,协调化解矛盾。同时,积极探索供热管理体制,组建专业机构,充实人员力量,摸排问题隐患,编制供热行业发展规划,出台供热管理办法,治理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逐步规范全市供热市场秩序。
服务优化细管理
不久前,由同方水务承建的淮安市主城区控源截污PPP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历时4年半,功能完善的“地下动脉”悄然成型,将持续改善城市水生态,助力我市建设生态宜居的幸福之城。
主城区控源截污PPP项目包含工程建设和污水管网运营两个部分,其中建设部分涵盖集中排水出户管雨污分流改造、道路市政污水管网完善、河道截污整治和GIS平台搭建四大子项,共完成31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48条道路市政管网完善作业、5条河道截污工程,新铺各类雨污水管道337公里,建设总容积1.91万立方米的初雨调蓄池4座、延安西路污水提升泵站1座、一体化泵站14座。该项目还完成对主城区132条道路约384公里雨污水管网的普查体检,利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和部分开挖修复方法,完成约125条道路污水管网存在的病害修复。值得一提的是,该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硬件软件“两手抓”,建成省内领先的智慧水务GIS管理系统,实现政府监管与企业运营的智慧化水务管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市市政中心积极引入先进技术,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除了地下管网实现实时监控,地上路网巡查也在扎实推进。“通过线上系统的反馈,可迅速发现问题,现场施工人员据此及时进行整改,并把整改后的图片,通过市政公用网格化管理系统App上报,供相关工作人员检查。对于窨井盖、人行道砖损坏等问题,可以保证在48小时内整改到位;对大面积的沥青道路破损等问题,7至10天可修复到位。”市市政部门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已经明确市管66条道路的巡查、督查、再督查责任,维修计划逐一落实,实行“一路一档”,形成相互制约的监督机制,确保每条道路有人巡、有人查、有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