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那么,21世纪前20年的雄起使淮安重回枢纽地位。
21世纪以来的20年,淮安公路进入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经过近20年建设,京沪高速公路、长深高速公路等国家级高速公路贯穿我市境内,淮安建成长90千米、辐射6个方向的城市高速公路环,在苏北率先实现县域全部通高速公路。2007年,我市被交通部命名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目前,境内共有普通国道5条、省道14条,公路总里程达1.36万千米,公路网人口密度27.59千米/万人、全省第二。
随着公路网越建越密,传化集团、华润万家等物流巨头纷纷抢滩淮安,设立区域总部或大型物流园区,全国快递业前10强均在淮设立了区域分拨中心。2020年全市货物周转量达到467.8亿吨公里,比2015年增加超100亿吨公里。
仅仅是公路建设的突飞猛进,就给淮安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回溯近20年来,淮安“高速梦”“飞天梦”“高铁梦”“轨交梦”“高架梦”相继照进现实,“公铁水空管”一体化大交通经天纬地、通衢南北,堪称淮安交通的“世纪雄起”。雄起,意味着人畅其行、货畅其流的生动现实,意味着在百余年的运势沉浮后,“腹地淮安”又变为枢纽之城——公路运输枢纽、高铁枢纽、内河航运枢纽、航空货运枢纽……
重回枢纽地位的20多年间,淮安人心中的世界越发宽广。密织如网的公路、一望无际的铁轨、无远弗届的航班以及通江达海的航船,演绎着畅流天下的盛景,也打开了淮安人的视野。物质的、观念的、具身的……一切要素都在对外开放通道的拓展延伸中与广大的外界互动着、交换着、融通着。
与之相应的是,2000年,淮安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97,2020年排名跃升至第58。背后,是淮安构筑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世纪雄起,是交通与城市运势共进共荣的时代交响。
筑梦复兴:再现历史辉煌
黄码港益海嘉里专用泊位施工现场,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大型机械声音轰鸣,正上演着不一样的“速度与激情”。“没有港口,益海嘉里不会来,上下游企业更不会来。”市港城产业投资公司法人吴懿介绍,在“龙头”益海嘉里的带领下,上游合作企业江苏省粮食集团等已签约落户,淮安智慧物流港即将开工,其他“链”上项目也有望陆续落地。
如果说重回枢纽淮安的地位,是淮安进位赶超的最大变量,那么,益海嘉里及关联项目的落户则提醒人们,在拥抱长三角、追逐城市复兴梦想的征程上,交通仍将扮演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角色。关键的问题在于,交通运输如何与城市复兴梦想同频共振?
市交通运输局二级调研员张义贵在一篇调研报告中认为,淮安交通发展有了一定基础,但仍存在明显短板,例如铁路密度偏低,公路网络还不完善,骨干航道卡脖子航段尚未打通,港口专业化、科技化、规模化发展不足,现代物流体系尚未形成,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等等。在其他资料和对专业人士的采访中,我们也遇到类似的观点或直感:淮安已经“有”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但离“好”尚有距离;已经初步显示出“枢纽”的气象,但要成为“强枢纽”仍需加力。换句话说,实现城市复兴梦想,对淮安交通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建成枢纽淮安,而且要建成又强又好的枢纽淮安。
本报采访组在南通采访时,多位受访者都提到,除了建成和在建的苏通、崇启、沪通3座长江大桥外,南通还规划了5条过江通道,未来将形成“八龙过江”格局。泰州在已有江阴长江大桥基础上,同时在建常泰长江大桥、张靖皋长江大桥和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兄弟城市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紧张感,不能不给我们以启示甚或压力:提升枢纽淮安的成色,仍然任重道远。
此“任”之“重”,不仅在于要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进一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而且在于要从广义的交通运输概念出发,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如5G建设、算力建设等)摆上重要日程。正如英文单词communication不仅包括人、物移动等传统的“交通”意涵,而且越来越突出信息传播的向面。
值得期待的是,2021年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中,已将淮安与徐州、连云港作为组合枢纽明确定位为80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现代物流“金三角”蓄势起航。新沂至淮安铁路、新长铁路电化扩能改造工程被列为国家发改委《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十四五”规划实施项目,淮安高铁快运基地铁路专用线取得国家立项并进入重点项目清单,沿淮铁路被定位为干线铁路列入《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轨道上的长三角”蓝图日渐清晰,淮安“戏份”不少。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则提出,在推进一揽子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同步谋划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等新基建项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历史也不能原封不动地重现。淮安城市复兴梦想的现实模样,一定比明清之际的清江浦更加繁盛、辉煌。发展坐标已经转换,拥抱长三角的新征途已经开启,而善作善成的淮安交通,一定能交出推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的精彩答卷,为城市复兴梦想贡献充满爱与诚的奠基礼。
(本文配图: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