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社会

七夕节等于情人节吗?

民俗专家这样说

■融媒体记者 傅停停

本报讯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的诗句,描绘了古时人们仰望牛郎星与织女星的场景,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也一直流传至今。8月4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记者采访了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陈瑾,详细解读七夕节的民俗文化。

陈瑾介绍,提起七夕节,绕不开牛郎与织女的传说。七夕当晚,观看牛郎星与织女星,长辈给孩子们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是民间传统习俗之一。相传牛郎织女被天河所隔,每年只能七夕相会一次。但天河很宽,如何渡河是个难题。幸好有成千上万的喜鹊相助,它们拔掉头上的羽毛抛在河面上,首尾连接,搭起一座“鹊桥”,让织女得以渡河,与牛郎相会。在淮安传统习俗中,七夕当天,人们会把端午节时系在小孩身上、用来辟邪祈福的五色丝线解下来,抛到房顶上,目的是让喜鹊衔去,当作搭“鹊桥”的材料。这样的习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祝福。

如今,七夕节常常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陈瑾介绍,考察七夕节的由来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其与情人节并没有关系。古时,七夕节又称为七姐节、乞巧节、牛公牛婆日、七夕祭等,最初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七姐即织女,是民间传说中编织云彩的仙女,也是人间纺织业者及情侣、妇女、儿童的保护神。古时,少女们会在七夕这天晚上,在院子里摆上时令瓜果等,朝着天空和明月祭拜,乞求织女赐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她们拥有娴熟的针织技法,同时乞求姻缘巧配。这就是七夕节为什么叫“乞巧节”,和姻缘婚恋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原因。七夕民俗活动的主体是年轻女性,所以,七夕节又称“女儿节”,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七夕乞巧的习俗五花八门:投针乞巧,即把一束针散放到盛有水的碗里,谁放出的图案最好看,说明谁的手最灵巧;对月穿针,年轻女子向织女虔诚跪拜后,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穿完,谁将来就能成为巧手女;喜蛛应巧,七夕这天捉蜘蛛置于盒内,第二天天明打开,谁盒中的蜘蛛网密,就说明谁得到的“巧”多……除了通过各种形式向织女乞巧,在拜织女的过程中,民间还盛行用面粉、糖做成食品供奉织女,谓之“乞巧果子”,又叫巧果。

陈瑾介绍,七夕节发展至今已有三四千年历史,文化内涵深厚。除了妇女乞巧外,七夕还有其他一些风俗——拜魁星,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颗星,在民间传说中是专管天下文事的神仙,农历七月初七是魁星的生日,想要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就要在七夕这天祭拜魁星,乞求其保佑自己应考成功;晒衣晒书,此时正值酷暑时节,阳光充足,据说在这一天晒书可以除去书中潮气、杀灭书中微生物,让书本不被蠹虫侵蚀;五生盆,旧俗中会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瓷碗中,待其长出芽后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长出的豆芽被称为“巧芽”,可代替针抛在水面乞巧。

陈瑾认为,说起我国的情人节,其实旧时的上元节,即现在的元宵节更为合适。将七夕节与情人节联系在一起,是当代赋予的新的文化内涵。就七夕节的本义来说,其更多的是表达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一种情感及双方对爱情忠贞的承诺。

2022-08-05 民俗专家这样说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191038.html 1 3 七夕节等于情人节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