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观点

多维度推进淮安市生态治理现代化

■吴丹丹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由此可见,无论是“两山”理论还是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命共同体,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地推进生态治理的现代化。

第一,加强“主体建设”,不断激发生态治理主体的活力。生态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多元化社会主体的利益。面对严峻的生态问题,仅靠政府的单一奋战,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纷繁复杂的生态治理现状,而培育多元化生态治理主体并加强治理主体建设则成为未来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任务。然而,无论哪个层面的生态治理主体,最后都要依靠“人”来完成生态治理。人是生态治理活动的社会主体,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是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动力。为此,若要激发生态治理主体的活力,就应加强人的建设。

一是培育全民的绿色价值观。绿色价值观不仅指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化,而且包括人们生态意识的整体性提升。当前,我们应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培育全民的绿色价值观,养成生态型生产生活行为方式,以此激发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的内驱力。二是用“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理念引导生态治理主体的行为。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态产品,它的公共性和有限性要求人们坚决摒弃“先发展、后保护”的传统观念,优先做到对生态资源的整体性保护。与此同时,对自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区域应当抓紧生态修复与重建工作。

第二,完善制度体系,大力推进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制度是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此可见,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唯有加快生态领域制度的变革与设计,不断完善生态治理制度体系,才能较快推进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才能将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纳入制度化轨道。努力完善生态补偿和责任追究制度。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构建和完善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补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必须严格追究肆意破坏环境者的责任,实施严厉的赔偿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警示和威慑作用。要充分发挥制度的协调、统筹、保护作用,使社会公众共享健康生态环境权益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第三,打造智慧生态,努力实现生态治理技术的现代化。生态治理技术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智能”为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是预防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工具。新时代中国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着力打造“智慧生态”,切实以生态治理技术的现代化驱动生态治理现代化。淮安市应积极开拓创新人工智能时代的生态治理方式,大力汇聚技术创新人才,不断凝聚生态治理合力,努力掌握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核心智能技术,以绿色智能技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

第四,优化评估体系,以促进生态治理评估方法的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评价研究目的而由若干相互联系的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群。淮安市要准确客观地评价一项“生态治理”实践活动是否有效、效果如何,就需要构建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量化评估体系。为此,一方面要适时优化生态治理成效评价指标体系。要准确评估生态治理成效,就应根据生态系统中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服务功能,设置具体的量化评价指标。如要开展荒漠化治理的监测与评估,就应根据荒漠化治理现状及其所涵盖的指标因子,设置相应的具体量化指标,并随着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适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要鼓励采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第三方评估”即由独立于政府及其部门之外的第三方对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行评估。鉴于第三方评估方式的优越性,对生态治理效果的评价,我们可委托独立于政府、环保部门、相关企业等生态治理主体之外的专业性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这样得出的评估结果更有可信度和说服力,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以确保取得良好的生态治理效果。

淮安市作为江淮生态经济区的核心区域,在新常态下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既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富民的生动实践,也是新形势下勾勒“绿色高地”的战略抉择。因此,应以生态化、绿色化、高端化为方向,以绿色、低碳、宜居为目标,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

(作者为淮安市委党校副教授)

2022-05-29 1 1 淮安日报 content_184087.html 1 3 多维度推进淮安市生态治理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