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记者 李 超 王小平
刘 权
通 讯 员 高夫键 孙铁成/文
融媒体记者 刘志钧/图
徐州通,则全国通。华夏九州之一的徐州,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京沪高铁、徐宿淮盐铁路、胶新铁路、丰沛铁路等交会于此,水陆交通发达,是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要道,也是四方经济连通的重要“十字路口”。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既不靠江亦不沿海、偏居苏北一隅的徐州,有条件建设国际陆港,充分发挥徐州交通枢纽作用。2019年,省委提出支持徐州建设淮海国际陆港后,徐州迅速行动,对原有规划进行优化完善,积极抢抓重大机遇,全面推进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加快把交通枢纽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江苏“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布局建设徐州—连云港—淮安综合性物流枢纽,加快海港、陆港与空港一体化建设,支持宿迁协同发展,共同打造现代物流“金三角”,全面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徐州是苏北地区经济、文化和对外贸易中心,引领着苏北发展的方向。对于未来“金三角”一极的淮安来说,徐州在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特别是国际陆港建设方面有哪些启示和借鉴?日前,记者前往徐州采访,近距离感受其如何加速连通全国、融入全球,用淮海国际陆港托举“世界的徐州”。
“轨道上的徐州”
铁路四通八达
新型经济腹地、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江苏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徐州的这些名片和标签,在很大程度上与其铁路密切相关。徐州素有“中国铁路之咽喉”之称,如今是全国铁路网中的“高铁+普铁”双枢纽城市,依托铁路形成的区位优势可见一斑。
记者来到徐州东站,用无人机从空中俯瞰,灰白色的东站房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横卧在高铁线上,格外壮观;来到东站内,看到旅客如流;随机询问得知,不少旅客来自临近的河南、安徽、山东三省。经徐州中转,外地旅客可北去山东、南去安徽、西去河南。
“徐州东站站房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是淮海经济区第一大站,也是仅次于南京南站的江苏省第二大铁路客运站。”徐州市交通运输局宣教处负责人介绍,徐州东站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站房2011年投入使用、东站房2019年底随徐盐高铁同步开通运营。东站房既弥补了旧站房空间的不足,又实现了高架快速路、地铁、公交、出租车、汽车客运等多种交通“零换乘”,进一步巩固了徐州的交通枢纽地位。
早在清末民初,徐州成为津浦铁路、陇海铁路两大干线铁路交会点后,就奠定了铁路枢纽地位。2011年,京沪高铁徐州段开通运行,徐州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同时进入长三角和环渤海3小时经济圈,加快了徐州与两大经济圈的融合与对接。
“十三五”以来,徐州持续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一批重大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落地实施,建成郑徐客专、徐宿淮盐铁路、徐连高铁,实现了由单一通道向“木”字型网络转变,高速铁路运营里程389.8公里,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4个省会城市构成“1小时城市圈”,至淮海经济区各城市1.5小时通达,3小时可到达北京、西安、武汉、上海、杭州5大城市,通达城市有180多个。
据了解,徐州在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双十字”交叉基础上,争取在“十四五”时期规划并建成合新高铁、徐菏铁路及徐枣城际铁路,实现徐州“米”字型高铁网络总目标。
2021年8月,徐州正式发布《徐州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提出建设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围绕“拓展大通道、做强大枢纽”,系统完善铁路、公路、航空、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构建以徐州为中心的放射状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支撑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
“港产城一体化”
开拓发展新路
2021年11月24日,一列装载徐州本地生产的工程机械、洗浴房、光伏太阳能板等货物的中欧班列完成通关,并于当晚开出徐州中欧班列的始发点——淮海国际陆港铜山货站,从霍尔果斯出境后一路向西,经中亚直抵德国的汉堡和杜伊斯堡。
在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满载着大宗货物的国际班列不断发往中亚和欧洲,来自俄罗斯的木材等商品经由这里走进千家万户。徐州淮海国际陆港运营有限公司场站操作部经理王震介绍,今年陆港运营有限公司计划开行中欧班列405列,居江苏省中欧班列开行量首位。
中欧班列是徐州淮海国际陆港的一张重要名片。对于内陆城市徐州而言,淮海国际陆港是通达世界的起点。
2019年,省委就徐州加快建设国际陆港、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提出明确要求。按照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的定位,徐州市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团队,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编制淮海国际陆港发展规划,理顺与城市总体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内在关系,研究提出新的发展定位、思路、要求与措施等,把淮海国际陆港的发展作为徐州的百年大计统筹谋划推进。
淮海国际港务区是江苏省及徐州市为加快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打造内陆开放型新高地而设立的经济先导区。自2020年7月创建以来,该港务区把“港产城一体化”理念和“设区育港、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作为根本发展模式,将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节点、“一带一路”交汇点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内陆国际化枢纽经济策源地、长三角北翼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作为陆港发展的四大战略定位。
建成“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中心(集装箱场站)一期工程、完成亿吨大港股权收购、规划1125亩地用于骨干路网建设、启动陆港国际结算中心建设……一年多来,港务区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已在招商引资和招大引强、陆港新城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突破。
“双核联动”
建设国际枢纽
除了列车在铁轨上奔驰穿梭,大运河上繁忙的水运场景也是徐州鲜明的印记。
记者在京杭运河蔺家坝船闸上游4公里处的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看到,港口铁路翻卸机车和螺旋卸车将煤炭专列运来的电煤顺着运输带输送到船舱中。作业区工作人员介绍,运煤船经过大运河航道,驶往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地区。
建设中的淮海国际陆港以陆路港和内河港为核心,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的铁水联运中心是“双核”之一,也是徐州市打造“亿吨大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年吞吐量达1300万吨,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内流河港。
据了解,“双核”中陆港片区重点布局“港+贸”功能,服务中欧班列工业制成品出口与回程消费品贸易。“双核”中亿吨大港片区重点布局发展“港+产”功能,服务生产资料综合流通成本的降低、物流偏好型产业及配套功能的本地化集聚。
淮海国际陆港紧紧抓住陆港片区铁路枢纽和亿吨大港片区水路两个关键要素,强化一体协同,加快补齐多式联运体系短板。今年3月,淮海国际陆港“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中心项目建成运营。项目位于淮海国际港务区中心区,北接顺堤河作业区、南靠铁路货场,距最近高速入口4公里,促进了该区域物流企业“公铁”“公水”“铁水”等多种运输方式的高效转换,为淮海国际陆港战略作用的发挥注入强大动能,进一步提升徐州交通综合枢纽功能。
为拓宽陆港发展空间,淮海国际陆港铁路货运中心还与宁波港、上海洋山港、青岛港等港口进行战略合作,开展“海铁”联运,力求实现联动发展。
2021年11月,江苏省发改委印发实施《徐州淮海国际陆港建设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徐州这样回复:“这个港举全市之力建设,这个港托举‘世界的徐州’。”
该市交通运输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规划》的正式出台,将更好引领徐州淮海国际陆港高水平建设,加快构建徐州国际陆港、淮安空港、连云港海港现代物流“金三角”,深度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更好服务“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和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格局,高水平打造东、西双向开放的内陆型国际中转枢纽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