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回到民国时期的估衣街:熙熙攘攘的街道,近一公里长,竟然簇拥着数百家商家店铺:药店、饭店、果盒店,皮坊、油坊、豆腐坊……应有尽有,其中以纺织业、马桶业居多,再就是满眼琳琅的制花业了。当时制花业一般分为绒花和绢花两大类,是服务于民间喜寿大事的工艺品,抑或是城乡年轻妇女用的装饰品。当然还有一种纸花,纸花一般隶属于绢花范畴。
绒花绒鸟,原本是宫廷艺术,早在唐朝就有记载,只不过那时称为“宫花”,后来代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清朝。在清朝宫廷剧中,我们经常看到宫中的福晋、格格穿着旗袍、戴着宫花的优美身姿。可以说,佩不佩戴绒花、佩戴什么绒花,是当时女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同时也反映出女人背后男人的权势。随着清朝的衰败,绒花绒鸟这一技艺逐渐流入民间,并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到了民国,已经突破了“绒鸟”的范畴,出现龙、老虎、蜈蚣等,成为一种绒制动物的总和。我国的绒花绒鸟技艺,主要在北京、扬州、南京、淮安一带流传。
钱家花店在估衣街109号,坐南朝北,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临街而立,简单的前店后院结构显得很清爽,这就是“钱德源号”花店。现在的主人叫钱凤池,是“钱德源号”第四代绒花绒鸟传承人,同时也是中国及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钱德源绒花绒鸟制作技艺已于2014年被列入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钱德源号”,能看到琳琅满目的陈设,有凤凰来仪、孔雀开屏、寒鹊登梅等各式各样的绒鸟绒花,有的装在玻璃盒中,有的装裱在玻璃镜框中,栩栩如生、妙趣盎然,来“钱德源号”买花已经成为很多外地游客热衷的事。
钱凤池,出生于1946年,祖籍浙江临安。“钱德源号”创始于咸丰三年(1853年),创始人是钱凤池的曾祖父钱微臣。钱微臣当时南来北往地做生意,看到淮安是经济繁荣的富庶之地,于是将整个家族迁到河下估衣街。钱凤池的祖父钱锡俊是钱微臣的二子,当时继承祖业并购置河下堂子巷东的8间楼上下,全部用于开店。钱凤池的父亲钱国农也是绒花绒鸟的制作高手。因此,钱氏家族可算是绒花绒鸟的经营世家了。
“钱德源号”其实也有分支。钱微臣的长子叫钱锡□(记载不详),在殷家码头西原文化站对门开店。但钱锡□的儿子去世较早,因此未成气候。钱锡□的孙子叫钱厚德,虽然做花,但已经不开店了。钱锡□还有一个孙子叫钱厚成,现在在盱眙,也曾做花。
钱微臣的小儿子叫钱锡全,是个忠厚老实人,没有儿子。据钱锡全的二女儿钱国兰说,她父亲原来也开过花店,店址在河下“三官殿”后面。
当时几家钱氏花店用的都是“钱德源号”这个招牌。
据钱凤池介绍,绒花绒鸟以真丝为体,以铜丝或金丝为骨,结合优美的艺术构思、复杂的工艺程序、高超的手工技艺,加上精美的艺术包装才能形成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选料:根据不同的艺术品,选择相应的紫铜丝(以前宫廷里也有用金丝),然后经过煅烧,使之变柔软,还有选择5A级的白厂丝,也就是高级的蚕丝;
煮丝:将精选的真丝用干净的沸水煮熟,这样一根丝就可以拈出七八根来,而且更纯和;
染丝:根据产品所需,将煮好的真丝,用40多种不同的染料染成所需的颜色;
勾条:将各种不同颜色的真丝,按照设计要求排列组合,“勾”成花的主体;
造型:是所有前提工程的综合,最后形成一件件栩栩如生、优美动人的作品。
在清末与民国时期,扬州、淮安地区是绒花绒鸟的集散地,因当时的原材料主要从泗阳等地采购,所以有“花不过江”一说。而产品的销售亦主要在江北地区,如徐州等地,有前来采购的,也有送货上门的。
1956年,合作化大潮下,钱国农的“钱德源号”与西面同宗的钱厚德花店、黄志祥花店以及从事绒花绒鸟、绢花纸花的同行们共同组建了制花服装厂。后来到了“文革”时期,这个行业逐渐凋零。改革开放后,钱凤池先生聪明能干且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重振祖业,恢复了“钱德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