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淮安风情

王氏后人留居琼崖

■王位坚

我是来自海南的王义方后人。一千多年来,王氏族人居住海岛,生生不息,不断繁衍,如今已有两万余人。

始祖王义方出生在涟水,早年父亲离世,母子相依为命,却从不向困难低头,从始至终都保持着奋发图强、饱读经史、效法圣贤、仁义礼智、忠孝诚信的优良品德,为后人所敬仰。

生活在海南的王义方后人千年来极少为人所知,默默无闻。王义方于唐代贞观二十年(646年),受张亮谋反罪牵连被贬海南吉安,三年后改任洹水县丞,长子王承候随之北归,次子王承休留琼,从此开启了王义方后人留居琼崖的千年历程。

据史书记载,王义方遭贬琼崖,携家带小一路南下,准备乘舟强渡南海时,正逢酷暑盛夏,海面风高浪急、波涛汹涌, 使人望而生畏、胆战心惊。在极其简陋的渡船面前,目睹舟子准备用酒、肉等物品来祭祀海神,祈祷一帆风顺、安全渡海时,王义方便借用《尚书·君陈》中的“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这句话,感慨道:“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于是,他拿起随身携带的水杯,舀水代酒祭祀,并以身世国运祭告于海,大声吟咏道:“思帝乡而北顾,望海浦而南浮。必也行愆诸己,义负前修,长鲸击水,天吴覆舟;因忠获戾,以孝见尤,四维雾廓,千里安流,灵应如响,无作神羞!”他这种不畏艰难、刚直不阿、铮铮铁骨的君子之风,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唐代贞观二十三年(649年),王义方离开了生活三年的海南吉安,留下了与当地符姓姑娘有婚约的次子王承休,从此开启了王义方后人在海南的生活历程。一千多年以来,身处海南的王义方后人始终铭记王义方先祖的教诲,传承他的优秀品德。如唐代的王义方裔孙王琛借符氏兵权得以专征,迄宋代有裔孙王树以抚黎勋任土知县,后有王福铭者为翼民兵千户。更有元代的王源寿、王金赵、王周讫父子三人移居会同(今琼海市的前身)。他们深受先祖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熏陶,以仁礼忠孝为行为准则,忠节廉明、刚直慈悲、抚黎安邦,建立了会同县,王源寿任知县,并先后任知县达18年之久。那个年代时有匪患,为彻底根除匪患,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他们奉朝廷之命,带兵出征,消灭匪患。在征战中,他们先后以身殉国,真正成就了杀身成仁的大志。在历史长河中,他们成为忠君爱国爱民的典范。因为他们的功绩和当地百姓的爱戴,清代康熙六年(1667年),康熙皇帝敕封王源寿为英烈护国大元帅,王金赵为巡廊安邦显庄孝勇二将军,王周讫为现世义勇三将军。他们所到之处的百姓也自发建造庙宇来祭祀他们。至今,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六、二月十二、二月十八、三月初一,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来到庙里,举行活动以祭祀他们。这也形成一个富有特色的当地节日。

一千多年来,从始居吉安县开始,从唐代王琛公开始,王义方的后人如今主要定居在琼海、定安、万宁、琼中等市县。更为可贵的是,不论居住在何地,王义方的后人始终传承着王义方的优良品德,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在所到之处都建立了祠堂义塾,设立教学授礼之所,培养了许多有志之士。他们从这里走向社会,去谱写有意义、有价值的壮美人生。我就是受益人之一。家住王义方大宗祠旁,我从小就对宗族文化和王义方的传奇经历十分敬仰。从记事起,我家四代同堂,我的曾祖父为了护国安邦,保护宗祠和宗亲们的安全,从小习武,练就一身功夫。我的祖父、叔祖父、 姑婆也从小在祠堂义塾里学习知识。他们为了国家、民族,毅然参加革命,投身于抗日战争。最终,两人成为革命烈士,一人病逝于艰苦的战争年代。我的父母也是王义方宗祠义塾的学生,父亲毕业后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小时候,我读认的第一个字和第一个数,都是在宗祠义塾里学到的。

千百年来,王义方的优秀品德以及他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使他深受族人的认可。海南的王义方后裔无不以他为榜样,时时鞭策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创佳绩。

(作者系王义方教育基金会常务副会长)

2024-05-27 ■王位坚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48245.html 1 3 王氏后人留居琼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