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妻带我去小街逛,看到有卖荠菜花的,妻很惊奇地跟我说:“早上就在菜场看到有卖的,当时只觉得奇怪,荠菜开花,就老了,不好吃了,怎么还会有人卖有人买呢?”卖菜大姐劝道:“用荠菜花煮鸡蛋,可以医治头痛眩晕。”妻和我都是第一次听说这个民风民俗,虽然荠菜老了吃不动,用来煮鸡蛋,肯定不会有毒,既然是民俗,就尊重一下,拿出手机,刷了一块钱,买了一把带回家。
我自小就喜欢吃荠菜,冷炝荠菜、香干拌荠菜、荠菜饺子、荠菜包子、荠菜饼,吃的都是鲜嫩的荠菜,从未吃过开花的荠菜。网上查了一下,居然真有“荠菜花煮鸡蛋”的词条,看来我是孤陋寡闻了。
荠菜不仅好吃,还富有诗意。“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平凡的荠菜花,在辛弃疾这首《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中,成为春天的意象,春天的代表,春天的形象。
辛弃疾对荠菜花情有独钟,在《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再一次赋予荠菜花以春的形象:“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
荠菜,是冬末初春较为常见的一种野菜。皑皑白雪刚刚融化,冬日暖阳下冒出草青之时,荠菜也奋不顾身地从雪缝中挤出身子,探出头来。“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元代杨载这首《到京师》,把柔弱的荠菜与漂亮的黄鹂并写,让这对植物与动物一起来为我们报春。
荠菜,虽然极为普通、极为常见,却有着久远的美名美誉,一直深得文人君子的喜爱,美味甘甜的荠菜,还被人格化。《诗经·谷风》云:“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屈原作《九章》,诗曰:“故荼荠不同亩兮,兰茝幽而独芳。”荼味苦,荠味甘,到了屈原这里,不同的野菜荼荠,就被人格化,喻以小人、君子,荠菜成为高尚君子的代名词。
常见的荠菜花,在清代顾太清的笔下,美不胜收。顾太清专门为荠菜填词《东海渔歌补遗鹧鸪天·荠菜》:“溪上星星小百花。也随春色斗豪奢。绿波渺渺天边水,细草盈盈一寸芽。春有限,遍天涯。千红万紫互交加。野人自有真生趣,桃叶携筐亦可夸。”
荠菜花深得诗人的喜爱,“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白居易写《春风》的心情一定是欢快乐观的。同样是白居易,在写《东墙夜合树去秋为风雨所摧,今年花时,怅然有感》一诗时,心情变了,诗中的荠菜也跟着染上惆怅情绪的色彩:“碧荑红缕今何在,风雨飘将去不回。惆怅去年墙下地,今春唯有荠花开。”
白居易借荠菜抒情,高力士则借荠菜言志。唐肃宗时,宦官李辅国矫制迁明皇西宫,高力士被流放于巫州,见山多荠菜,而土著居民不懂得吃,有感而发,写了《感巫州荠菜》一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这首诗很高明,说荠菜在两个京城很贵重,都是按斤卖的,五溪这个地方,人们根本不知道荠菜还能吃,都没有人采。高力士是自比荠菜,说自己在皇帝身边,还是有一定地位的,现在被贬流放,就像五溪的荠菜一样一钱不值。后两句,则是表达自己虽然处境不同,但对皇帝的忠心依然如故。
宋代董嗣杲的《荠花》,细细品味,则能读出古文人中常见的不得志却又盼望被帝王赏识提拔的心志:“挑根扫叶古墙阴,雨后青腴有客寻。又见开花如雪处,不知遍野已春深。山殽难入膏粱味,冰室偏钟采撷心。荼苦回甘谁识取,周诗历历播微吟。”
真正写荠菜写得好的,我觉得,还是要把荠菜写回来,让荠菜回到烟火人间。比如陆游的《春荠》,好像写的就是开了花吃不动的荠菜花:“食案何萧然,春荠花若雪;从今日老硬,何以供采撷?山翁垂八十,忍贫心似铁,那须万钱箸,养此三寸舌?软炊香粳饭,幸免烦祝噎。一瓢亦已泰,陋巷时小啜。”
宋代叶茵的《渔村》,则写出了诗人洒脱的田园生活:“古柳溪头枕断槎,横篙挂网几渔家。得鱼去换红蒸米,呼子来挑荠菜花。”宋代张镃的《荠花》,似乎专门为本文写的,他所写的,正是三月三的荠菜花:“荠花繁处蝶争飞,忽忆前年三月时。流水流杯人共醉,晚来疎雨又新诗。”“流水流杯”,古人可会玩了。曲水流觞,是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一文中虽无一句曲水流觞、流水流杯,却最能代表这种文人雅集的美好生活状态。我在想,醉翁亭畔,一定是开满荠菜花的吧。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以前读姜夔的《扬州慢》,从没注意到还有荠菜这个凡物,现在再读姜夔,读到“荠麦青青”,顿时感慨万千。借用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今天看到南小街有人卖荠菜花,大概这里年年有人卖荠菜花,我们今年才买,不知过去年年,荠菜花又被谁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