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因发生医疗事故,经营诊所的于某被法院判决赔偿60万元。不久后,于某身染重病,此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方设法在生前把赔偿款还清。东拼西凑只能筹措到48万元的于某,最终在法官的调解下,与被害人达成和解。12月12日,在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这起执行案件被披露。
2020年10月,家住清江浦区的仲某因身体不适到于某经营的诊所输液,后出现意识不清的情况,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法院经审理后判决该诊所一次性赔偿仲某家人各项损失合计60万元。判决生效后,诊所一直没有履行赔偿义务。2022年7月,仲某家人向清江浦区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在执行此案的过程中,法院通过网络查控,并没有发现于某名下有可执行的财产,同时于某电话关机、诊所大门紧闭,案件一时陷入僵局。”市法院执行局法官助理郭晨宇介绍,一个月后,于某突然主动联系执行干警,想要见面聊一聊案情。
原来,诊所出事后,于某因病一直在医院治疗。见到执行干警,于某表示自己已经重病缠身,想在生前把赔偿款还清,以免留下遗憾。此时,于某已经向亲戚朋友借了40万元,希望与仲某家人和解。
执行干警向仲某家人转述了于某的想法,但因40万元与案件标的60万元出入太大,仲某家人并不同意。为让案件顺利执结,也为让于某不留遗憾,执行干警多次联系仲某家人,终于仲某的母亲同意和于某见面。
但这次见面仍未达成一致意见。过了一段时间后,于某联系法院,说自己又筹到8万元。此时,仲谋家人被于某积极履行的态度和执行干警的真诚沟通打动,同意放弃余款,案件顺利执结。
“人无信不立。”郭晨宇说,于某即便身患重病,依然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尽自己最大努力还款,最终取得申请执行人的理解,用质朴的行动诠释了珍贵的诚信品质。
■融媒体记者 何剑峰 通讯员 赵德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