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玻璃板,没有沙画台,70岁的张桂生在沙画创作上有许多独创。他创作的每一个沙画人物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别有一番味道。“创作沙画这些年,想起每一个‘与沙共舞’的日子,都是那么充实和快乐。”张桂生说。
■融媒体记者 王磊
突发奇想
“转行”作沙画
除了沙画创作者,张桂生还有另一个身份,清江浦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叶雕技艺传承人。他曾经喜欢收集树叶,一把刻刀总能化腐朽为神奇,给树叶赋予新的“生命”。可好好的怎么“转行”研究起沙画了?
“我也是突发奇想,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没想到就喜欢上了。”张桂生笑着说。几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沙画表演,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让他没想到的是,日常生活中毫不起眼的沙子,竟能创作出各种精美的作品。于是他开始找资料研究起来。“平时我们见到的沙画都是画在玻璃上,画完就擦了,紧接着画下一张,我觉得挺可惜的,就想有没有可以保存下来的沙画呢?”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用沙子在宣纸上作画?
说起来容易,真做起来可一点也不简单。想要把沙子固定在宣纸上,就得用胶水,胶水和沙子的比例怎么调?胶水多了,纸张容易褶皱;胶水少了,沙子又粘不住。沙子要用多少?沙子多了,画作凹凸不平;沙子少了,颜色又会太淡。为了克服这一道道难关,张桂生花费了大半年的时间研究,期间还自己研究制作了多种作画工具。经过几年的打磨,如今他的沙画技艺日趋成熟。
无师自通
只因心中热爱
张桂生的家里摆满了这些年他创作的各种沙画作品。其中有两幅周恩来和邓颖超的合影沙画,是他早期的作品。“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家乡,我是土生土长的淮安人,对周恩来总理有着很深的情感,以前也创作了不少周总理肖像的叶雕作品,所以创作沙画首先想到的还是周总理肖像。”张桂生说,一开始他只用了一种颜色的沙子,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完成,这两幅作品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再到后来,他开始尝试使用彩色沙子作画,让沙画色彩更丰富,接连又创作了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物肖像沙画。
今年初,张桂生用时三个月,创作了一幅宽60厘米、长90厘米的巨幅沙画《开国大典》,这是目前他最满意、最喜欢的一幅作品。“之前和盐城的一个麦秆画非遗传承人交流时,他向我展示了他的麦秆画作品《开国大典》,我就挺不服气,心想我也要创作一幅沙画。”张桂生说,在这幅沙画中,他还进行了一些创新,为了更加突出人物,将原图中的蓝天换成用白色沙子进行处理,没想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画面色彩反而更加统一柔和,发给对方看时,对方赞叹不已。
就在几天前,张桂生完成了最新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在这幅沙画中,他大胆借鉴了油画的像素化风格,色彩搭配同样进行了创新,开辟了与自己之前截然不同的另一种风格。张桂生说,他没有师傅,沙画技艺都是自己琢磨出来的,其中有辛苦,但更多的是乐趣。
永不停歇
活到老画到老
“他呀,自从研究上沙画,经常连饭都顾不上吃啦。”对于张桂生对沙画的痴迷,老伴张素华“颇有微词”,但又无可奈何。
张素华说,张桂生每天也不去逛公园,也不打牌,更不会唱歌跳舞,女儿家空出来的房间,成了他搞创作的工作室。他每天起床吃完早饭就钻进去,经常吃午饭时都不见人影,要叫上好几遍才出来。
对此,张桂生解释,他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发现,创作沙画对环境光线的要求很高,每天上午和中午的自然光线是最好的,到了傍晚和晚上就得使用灯光,此时创作容易产生色差,所以他格外珍惜上午和中午的创作时间,只要能专心创作,其他都不重要了。
张桂生觉得自己的沙画技艺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以后想进一步完善,作品方面想创作一些贴近老百姓生活的,让沙画更接地气。“既然有很多自己的时间,何不尽情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呢?老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梦想无所谓年龄,创作沙画是我的梦想,我会一直创作下去。”张桂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