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民生

十年不间断地“拉家常” 失散的兄妹终团聚

“妹妹,这么多年终于找到你了!”见到走失十余年的妹妹万萍(化名)时,万先生一时哽咽。日前,市救助管理站安排护送人员和车辆,将万萍送回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村。至此,失散十余年的兄妹终于团聚。

“妹妹是十多年前走丢的,我们从没想过她会在淮安。”万先生回忆,当年妹妹走失后,一家人在凤阳县附近多地走街串巷、张贴海报寻找,十余年从未停止,但一无所获。

2013年9月,万萍被热心市民发现,因为反应迟钝、居无定所,疑似精神异常,于是市民报警将其送至闸口派出所。派出所经当面询问、网上查询等都无法确定其身份,遂将其送至市救助管理站。市救助管理站甄别科科长姚玉能回忆,初见面时,万萍神情憔悴、精神恍惚,表达能力有限,说话很小声。市救助管理站第一时间将其安置在定点医院救治康复,随后,市救助管理站在全国多平台广泛发布寻亲信息,并通过公安部门进行DNA检测比对和人像识别,均以失败告终。

十年来,姚玉能和科室同事经常去医院看望万萍,见缝插针地询问她身份相关信息,但万萍记忆模糊,始终想不起来自己的名字和家乡。转机出现在8月8日,姚玉能像往常一样来看万萍。“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村”“哥哥叫张户”……听到这些重要的信息,姚玉能立即联系公安机关查找核实。经公安机关多方核实,凤阳县小溪河村没有张户这个人,线索就这么断了。

姚玉能没有放弃,在接下来的询问中,他巧妙地问她村里有哪些人。万萍说出了村里老支书的名字,希望的火苗再次燃起。姚玉能立即与小溪河村村支书联系,找到了万萍口中的老支书。老支书回忆,村里好像没有叫张户的,倒是有一家姓万的,家中有人走失。联系到万先生后,万萍的身份有了眉目,姚玉能立刻把万萍的视频发给万先生,他激动地说:“这就是我的妹妹!”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等科技赋能,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方式已由动态随访、口音分析、地图搜索、实地寻踪、线索激励等传统的“海底捞针式”,升级为综合运用网络推送、人像识别、DNA比对等“互联网+”多元化和跨区域合作联动的信息化模式,我市救助寻亲质效大幅提升。今年以来,已有11名受助对象顺利踏上回家团聚之路。

■融媒体记者 潘梦洁

通讯员 陈静

2023-08-24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225262.html 1 3 十年不间断地“拉家常” 失散的兄妹终团聚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