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正的衰退,不在于白发和皱纹,而是停止接受新的生活。在许多人眼中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对于家住板闸的赵洪池来说,却是人生新阶段的开始。
“老骥伏枥,求新又新”,是赵洪池在米寿之年的祈愿,“退休对我来说,是第二次人生的开始。我不再年轻,但仍希望能发挥自己的余热,为社会做点事。”■融媒体记者 蔡雨萌 通讯员 徐怀庚
步入老年大学 圆了“大学梦”
“求知若渴饮琼浆,如获奇珍喜欲狂……人民至上传金句,科技兴邦筑锦堂……”该诗是赵洪池感慨国家发展的小作品。
谈到自己的诗作,赵洪池表示,作诗、作词、作曲、作画,都是他从老年大学学来的。“上大学曾是我朝思暮想的美梦,却未能如愿。”赵洪池说,参加工作后,他边工作边自学,虽然文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心中却留下了遗憾。退休后,他就报名进入老年大学,选学了书法、诗词、联曲、国画等专业,圆了“大学梦”。
在老年大学老师们的悉心指导下,赵洪池努力练习、临摹、创作,不断取得进步。
如今,他通过学习成了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江苏省楹联研究会、淮安市书法家协会等团体的会员。诗书画作品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类比赛,先后获得各类奖项60多次,其中全国性奖项20多次。作品刊登于《中国书画报》《中国书画导报》《中华诗词》《中华散曲》《中国当代散曲》《诗词世界》《诗词之友》《江海诗词》《淮海诗苑》等报刊。
编著板闸历史 解了“家乡愁”
板闸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寺庙林立,文化积淀深厚。据《山阳县志》记载:“凡湖广、江西、浙江、江南之粮艘,衔尾而至山阳(板闸),沿运河北运,虽山东、河南粮艘不经过淮安,亦皆遥禀戒约,故漕政通乎七省,而山阳(板闸)实为咽喉要地也。”自明朝永乐十四年(1416年)朝廷选定在这里设立天下第一钞关——淮安榷关,从此,板闸名闻遐迩,盛极一时。
而在城市的沧桑巨变中,板闸的部分古迹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中,这令土生土长的板闸居民赵洪池十分心痛。为了消解在外老乡的家乡愁,让更多人了解板闸的历史,他与同乡蒋宝龙商量编著板闸历史。
可是,一无资金,二无专业编辑人员,三无历史资料,怎么办?赵洪池和蒋宝龙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成一个20多人的写作班子,走村入户了解情况,联系乡贤收集资料,前往档案馆、图书馆查阅资料。
历时一年半,这部全面反映千年古镇板闸历史的书籍——《凤凰宝地金板闸》正式出版,详细介绍了淮安榷关的历史、古板闸十景、新板闸十景、板闸的饮食文化等内容。
撰写科创文章 当了“宣传员”
退休前的赵洪池,是一家国有企业的党支部书记、厂长,还是一名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对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工作都十分了解,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退休后的他依然闲不下来,加入淮安区老科协,充当科技创新的宣传者和践行者,先后走进飞翔纸业、井神盐业、康乃馨纺织集团等企业,“把脉问诊”、建言献策、助企创新,为淮安企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赵洪池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有着6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他深入生活,根据自己在工业战线奋斗多年的亲身经历,撰写了《永做科技创新的践行者》《新时代更需要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等文章,先后在《我为祖国献青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征文集》《淮安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成立30周年特刊》等专辑中发表。他本人也连续3年被评为淮安区老科协先进工作者。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一名在企业工作40多年的老员工,为社会作贡献是理所应当的。未来,我还要带领更多退休科技工作者热心服务社会,服务企业。”赵洪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