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观察,学校管理者所信奉或所倚重的一是管理出效益,二是质量生命线,前者重因,后者重果。而达成因果的中介——学校场域下的教师群体尤为值得关注。
“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而是从事于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的事业。”这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我的教育信条》中的一段话,涉及一个很严肃的命题:教师“职业的尊严”要在教师“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的事业”中获取。
我们需要唤醒学校里的躺平者、慵懒者、投机者,因为他们在无根无依的感官闲适中早已忘记曾经让自己热血的尊严记忆。我们需要引导教师过好三种生活。
第一种生活,是学科教学的生活。这是教师最经常的、最基本的、最接近职业本能的生活。教师要不断关注其学科生活品质的提升,也就是说他的学科生活应该是向学生打开的,要向学生展示这个学科给他带来的生活价值,从而看到学科所构筑的意义世界。因此,我们倡导教师不断培养和维持读书的习惯,不断审视和体认“读书人”的生活定位。“香樟树下朗读者”项目初衷如是,目标亦如是。
我们关注教师“有用”的阅读: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技能(包括教育教学专著、教育教学期刊等主流期刊,《名作欣赏》《戏剧与影视评论》等个性的、冷门的学术期刊)。我们主张把课堂建设成教师学科生活的主场,校内我们组织“教学演练场”“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汇报课”,提升学科操作技能;校外,我们通过教育集团、教育联盟、“网络名师工作室”的论坛研讨、课堂观摩活动,构筑教师学科教学生活的基本生态,发展教师对学科意义的认知。
第二种生活,是教学场域中团队的生活。这是教师开展学科教学、教学研究等必不可少的职业生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学科教学与研究。我们加强学科组、教研组的建设,组织教师开展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撰写读书笔记。强化研究学生、解读文本、新技术应用等新基本功。启动课堂教学诊断,探索课堂教学“提速增效”的有效途径。围绕课堂教学、学生能力提升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规范教育规划课题与教学研究课题的研究与管理,努力提升课堂驾驭能力。
第二个层面是回归真实的完整的人。在这一层面,教师努力实现对生活美的追寻,同时影响和反哺他的学科教学与研究。我们倡导教师热爱生活、快乐工作,以健康的体魄、优雅的仪表、愉悦的心情、开阔的视野、豁达的胸襟拥抱美好生活。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户外体育运动,每年组织教师开展一次春游或秋游活动,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倡导教师每年看两场电影、听一场戏曲、游一处名胜,植养精致而温润的生活情调,用生活的细节推敲课堂的细节。
第三个层面是标立可移植的身边榜样。春蚕、红烛、园丁,历史赋予教师那么多的比喻意义。其实,教师就是一名为他者,助他人成长,促进学生心灵的转向。我们评选“优秀教师”“最美教师”“师德模范”“巾帼标兵”“学科带头人”,其意义说到底是标立可移植的身边榜样,使得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场域内悦纳他人、赞赏他人,同时被他人所悦纳、所赞赏。标立几个“关键少数”,从而培养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关键少数”,可能是带队伍的有效方法。
第三种生活,是日常的生活。教师在学科生活、团队生活外,还有家庭,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老师固然可敬,但是不可亲,因为他可能没有“人的味道”。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只可敬不可亲的“名师”,如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徒”?我们要培养“名师”“高徒”,必须要比较全面地观照教师完整的生活。
三种生活,和谐融通,相得益彰。近几年,学校成功创建市第二批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学校,2位老师在全国数字化学习课例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5位老师获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市级优课一等奖6节次,1位老师获评市“学科带头人”,平均每年有6至7个学科获“淮阴好课堂”评比一等奖。课题研究方面结题省级2项、市级2项,在研课题市级5项。
■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