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关注

从一贫如洗的农村娃,到四处打工的小伙子,再到路桥工程公司老板 如今年过半百的范学聘,在老家涟水干起了水蛭养殖 一路走来,他深有感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日前,记者走进涟水县涟城街道双码村古淮河畔,高高的杨树下,一排排养殖大棚蔚为壮观,每个养殖棚内配有养殖池、进排水设施、水循环利用装置等,养殖池内壁爬满了一条条肥硕的水蛭,这是范学聘的创新之举——林下水蛭养殖。“150亩林地,陆续建起40个养殖棚,投资了1500万元,预计今年会有个好收成。” 范学聘充满信心地说。

林荫下凉风习习,空气清新,还夹杂着青草的清香,让人心情舒畅。“如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很幸福!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范学聘打开了话匣子。

■融媒体记者 张小燕 王昊 通讯员 刘岳文

●艰辛创业天地宽

1967年,范学聘出生于涟水县南集镇范荡村。“家里兄弟姐妹6人,到我23岁分家时,不但一贫如洗,我还有债务2000元。”范学聘说。

穷则思变。年轻的范学聘能吃苦,头脑灵活。忙完农活,他做起小生意,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收鸡蛋,靠贩卖鸡蛋增加收入。后来,他去上海打工,饭店服务员、工厂工人,都干过。几年后,因父母年龄大、身体不好,他回到老家。此时,范学聘见过世面,眼界开阔。他花13万元买了一台挖土机,跟着工程队干起了工程。

随着业务发展,范学聘陆续增购了挖土机、推土机、压路机、平地机等设备,并于2010年成立了涟水县宏源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土石方工程、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建筑劳务分包,机械设备租赁等业务。现在,公司有固定工人40多人,各类工程机械设备30多台(套),业务遍及我国东北、西北及中部地区。

●逐梦乡村绘新景

随着经济状况好转,范学聘一家生活条件不断改善。2010年,他在涟水县城买了房,全家搬进了县城。两个儿子跟着他从事道路工程,后来都在市区买了房,孙子、孙女在市区上学。目前,小儿子的业务已经扩展至国外。

故土难忘。2017年,50岁的范学聘回到老家范荡村,流转土地1200亩,养殖小龙虾。“当时,村里听说我有回乡投资的意愿,几天内就把1200亩土地准备好了,让我很感动。”范学聘说。养殖小龙虾的第一年,范学聘遭遇了“滑铁卢”。由于虾塘生态好,吸引来上万只白鹭,这让小龙虾遭了殃,导致范学聘亏了400多万元。

吃一堑,长一智。第二年,范学聘放弃养殖小龙虾,平整土地种起了稻麦。“看着家乡绿油油的稻田,闻着庒稼清新的气息,感觉心里无比踏实。”他说。几年来,他不断筛选优化稻麦品种,种植的优质水稻和小麦十分畅销,效益稳中有升。他还办起了家庭农场,种植的绿色、有机食品受到市民青睐。

●创新养殖前景好

202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范学聘在电视上看到养殖水蛭效益高,便萌生了养殖水蛭的念头。水蛭,俗名蚂蟥,晒干后磨成粉可入药,价格不菲。说干就干,当年他就在范荡村养殖了60亩水蛭。但是,由于后期气温高、水质不好,导致亏损。第二年,他外出学习、请教专家,不断摸索养殖方法,并将水蛭养殖面积增加至70多亩。“当年不仅收回成本,还小赚了一笔。”范学聘自豪地说。

记者在南集水蛭养殖基地看到,水面上一个个吊笼,如同一把把小伞,在绳索的牵引下整齐地排列在水面上,甚为美观。“新农人”范学聘麻利地滑动小船,捞起吊笼,查看水蛭生长情况,并给它们换食。

今年春天,在涟城街道双码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严中举的招引下,范学聘在古淮河畔投资1500万元,流转林下荒地150亩,做起了林下水蛭养殖。从3月份育苗到10月份捕捞,平时用工20多人,水蛭捕捞晒干时用工达60多人。“我们充分利用林下闲置土地,实现了养殖户、村集体、周边农户的多方共赢。”严中举说。

根据不同的养殖条件,范学聘摸索出因地制宜的养殖方法。不同于南集水蛭养殖基地的吊笼养殖,双码村采用的是林下养殖池养殖。“投资大、效益高、前景好,预计每亩纯利润超4万元。”范学聘说,在稳定效益的同时,他将进一步扩大水蛭养殖规模,提高品质,做出品牌。

“涟水是我的家乡,这里有养育我的热土,有可亲可敬的乡亲,支持家乡发展谋振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范学聘说。

2022-09-16 从一贫如洗的农村娃,到四处打工的小伙子,再到路桥工程公司老板 如今年过半百的范学聘,在老家涟水干起了水蛭养殖 一路走来,他深有感触——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194301.html 1 3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