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淮周刊

魂归紫藤园

——“红衣县长”孙兰的生前身后故事

由市委组织部、市广播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红色苏皖边》,2021年8月在央视国际频道《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好评如潮。其中“红衣县长”孙兰的故事,生动诠释了苏皖边区政府根扎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的深刻道理,感人至深。

因为工作关系,笔者与孙兰后辈多年交往,得悉孙兰不为人知的经历。在《红色苏皖边》播出一周年之际,怀着敬仰之情,将先辈可赞可叹、可歌可泣的事迹介绍给《淮周刊》读者。■特约撰稿 周翔 文/图

●从复旦到清华

孙兰原名韦毓梅,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7岁时随父母迁居上海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她愤然带领女中同学赴南京请愿,主张积极抗战。孙兰1932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她因组织学生参加“反对卖国投降,呼吁团结抗战”游行被捕入狱。父亲韦维清(上海知名律师)将女儿保释,希望她安心读书。但她却于1934年夏赴北平,考进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清华园她如鱼得水,融入抗日救亡运动,是共产党领导的“民族武装自卫会”的女生领袖。领导“自卫会”的蒋南翔评价,孙兰“临事总是不慌不忙,很有大将风度,又善于接近群众……是女生宿舍的一颗火种,凭着自己的影响力,使全校108名女生的一半以上成为自卫会成员”。在一二九运动中,孙兰积极配合蒋南翔,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成为青年爱国运动骨干。1936年7月孙兰入党,回沪开展工作。

孙兰是天生的社会活动家,与民主人士交往密切。她与流亡作家萧红、萧军是鲁迅家常客;《鲁迅日记》多次提到苏北盐城来的“韦姑娘”。她深得朱自清赏识,校友赵芳瑛回忆:为躲避搜捕,孙兰深夜带同学到朱自清家避难,其中有日后知名作家韦君宜、翻译家王作民等。她在宋庆龄、许广平领导下做妇运工作,许广平喜爱“韦姑娘”豪爽仗义,昵称她“野猫”。宋庆龄看她剪一头短发,工作洒脱利落,就说“小韦,你就改姓孙,叫孙男吧”。由此,“小韦”改姓“孙”。但她更喜爱花木兰,故以“兰”名。

●从“红衣县长”到上海教育局局长

“皖南事变”后孙兰来到苏北,先后任涟东县(今涟水东部)文教科长、县政府秘书,建阳县(今建湖县)文教科长,苏北妇联筹委会主任。1945年以后担任淮安县副县长、县长。1952年,孙兰任安徽省教育厅厅长,1959年转任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文革”初因批评叶群(挂名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不干工作”,揭发“陈伯达确曾自过首”,受到残酷迫害,于1968年4月8日夜跳楼自尽,时年55岁。

苏北的烽火淬炼,让孙兰思想成熟,才华展露。淮安是中共华中分局、华中军区首脑机关所在地,政治任务重,工作头绪多。孙兰担任县政府领导,巩固政权,组织生产,兴修水利,救助难民,样样工作走在前列。她穿一件红上衣,不蹲“衙门”,常跑乡里,老百姓啧啧夸赞:“共产党,人才多,文武双全,红衣姑娘当县太爷。”百姓盼望政府整治文渠,县政府成立文渠疏浚委员会,孙兰自任主任,突击奋战43天,完成疏浚工程。

当年美国报纸记者采访孙兰,描写孙兰“身材矮小但富于吸引力,如果她穿别的服装,简直是美国高等女校的老师,或都市职业女性、女企业家。然而此刻,她穿的是新四军制服,黑色短发精致地拢在蓝色的士兵帽里……她的干练才华与理想抱负,令人对中国知识女性刮目相看。”在采访中,孙兰寄语美国妇女:“我在清华念书时,就多有了解美国的民主生活和美国妇女的进步。我相信美国妇女将有行动,要求杜鲁门总统改变美国的对华政策。”女县长的风采、共产党人的气度跃然纸上。18年后周恩来总理视察上海,当着市领导面握着教育局局长手介绍:“这是苏北解放区第一位女县长,是我家乡的父母官哪!”

●从革命伴侣到分飞劳燕

孙兰以清华才女、“红衣县长”知名,她曲折的婚姻却罕为人知。在淮工作期间她有了家庭。丈夫万金培1927年入党,1928年任涟水县委书记,四次被关进国民党监狱。万金培九死不悔的意志、敢说敢言的担当让年轻的革命者敬佩;而孙兰的才情气度和镇定干练,也使年长的“老革命”心仪。他们在工作中配合默契,在情感上惺惺相惜,最终成为革命伴侣,在戎马倥偬中营建起温馨家庭。

新中国建立之初,万金培先后任国家治淮委员会财务部长、安徽省委副秘书长、省财办主任。后被错划“右倾机会主义分子”,下放淮南煤矿。此时孙兰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要顶着政治压力,又要保护膝下年幼儿女,她不得不做出无奈抉择,带着儿女离开,结束一场曲折婚姻。

因为万金培曾有过一次婚姻。其长子万洪桂讲述:“涟水战役后父亲坚持抗敌斗争,母亲在老家躲避还乡团,不幸中了一枪……被乡亲救起后,又在野外掩藏好几个月。当时老乡堆了个假坟,瞒过了敌人搜捕,也使苦苦寻找的父亲信以为真,断了念想。后来得知母亲死里逃生,父亲已组成新家庭。父亲愧疚莫及,只得与母亲补办离婚手续。” “文革”结束后,孙兰和万金培均得平反,恢复名誉。此时一对革命伴侣已劳燕分飞二十载,孙兰去世也整十年。

●从涟水老屋到紫藤园墓地

孙兰在苏北奋斗六年,情系淮盐大地。她在文章里写道:“淮安是一个可爱的县份。人们说着颇为悦耳的淮腔,有着悠久的文化遗址,出产着大米、小麦、玉米、鲜鱼、藕……我们43万人,共同熬过了灾荒,还开了两条河,渔滨河和衡河,这两条河好似淮安的两条动脉,它将减少水灾对淮安人民的威胁……在这一年中,和淮安人民熟悉了,今天他们受着灾难,我是绝对要和他们在一起共甘苦的。”字里行间流露女性柔情和主人翁的自豪。

孙兰没有忘记投笔从戎的起点和牵动她心弦的老屋。从安徽到上海,无论是一家人还是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每月都向老屋寄生活费。洪桂说:“前面10多年,孙妈妈每月寄来50元,其中30元供养奶奶(万金培母亲),20元补贴我们母子。1963年我上高中,孙妈妈每月增加5元,支持我读书。”孙兰的这份坚持,有“红衣县长”的家国情怀,也有知识女性的儿女情长。这份深情也化为后辈割不断的心结。1969年长子孙恒志来涟水插队,在老家五年,洪桂大哥护爱备至。洪桂家的老屋几经翻修,到2014年已很破旧,洪桂筹划着重建。恒志兄弟得知,立马筹措款项,合力建起楼上下八间新房。

孙兰去世40周年,恒志兄弟筹划把母亲迁回她战斗过的淮安,让女儿(孙小兰,2005年去世)陪伴母亲身边。愿望得到了省、市、区三级党委支持,墓址选在淮安紫藤园,坐落于松柏掩映中。墓碑由红花岗岩和汉白玉构成,上面浮雕兰花,左边红花岗岩刻“孙兰之墓”,右侧汉白玉刻“孙小兰之墓”。两块碑长宽高均55厘米,象征母女相同的55岁生命。两块碑石在19厘米处联结,象征母女共同生活19年。

2008年清明,紫藤园春意盎然。“红衣县长”由爱女陪伴,背倚奔流千年的古淮河,守望生生不息的淮盐大地,魂兮归来,英灵永驻。

2022-08-07 ——“红衣县长”孙兰的生前身后故事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191126.html 1 3 魂归紫藤园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