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金秋

循着“兵圣”的足迹

——韩信研究者华炜的故事

今年64岁的华炜是淮安人,从小在韩侯祠边长大,对韩信的故事耳濡目染。长大后,他回到家乡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并接触到更多有关韩信的历史。多年来,他通过查找古籍、调查研究,踏上了研究韩信的路途。“我觉得有必要把这些都记录下来,让大家了解被后人誉为‘兵圣’的韩信,发扬‘韩信文化’。”本着这样的信念,华炜笔耕不辍,在致力于研究韩信的路上,还要走得更远。

■融媒体记者 杨春阳

初心 还原“兵圣”事迹

小时候,因为家住韩侯祠附近,家人带着华炜经常来到这里游玩。听乡里乡亲讲述韩信的故事,是华炜的一大乐事,他像听童话故事一样,对韩信这个大英雄生出了崇拜,这种情怀,直到多年以后他才明白。“那是一种崇敬之情,一个人生前建功立业,逝后被人纪念,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华炜说。

上世纪80年代,华炜从部队退伍后,分配到家乡的园林部门工作,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古城许多文物景点亟待修复,他先后参加了韩侯祠、漂母祠、钓鱼台等一批与韩信有关景点的修缮工作。正是在众多的人文景点修复过程中,华炜对相关历史人物多有涉猎,从中汲取了养分,拓宽了思路。这对他日后研究韩信很有帮助。也是从这时起,华炜对韩信故事的挖掘一发不可收拾。

“我读过一些有关韩信的书,有的写得很客观,有的则写得严重脱离史实,甚至被拍成影视作品,这对史实极其不尊重。”大军事家的事迹在民间被随意篡改,华炜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韩信是了不起的人物,值得去还原他的真实事迹,也值得进一步将他作为一种文化来传承。我想通过自己的文字把这些都写下来。”华炜为自己有这样的想法而激动不已,但他也在犯嘀咕:“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能还原‘兵圣’韩信的故事吗?”

决心 誓为韩信立传

华炜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对韩信进行系统的了解。那个年代收集资料十分困难,他到书店、图书馆和师范院校,还买来《史记》《资治通鉴》《汉书》等历史资料和工具书,将和韩信相关的问题都尽量找出来挖掘,他不局限于历史事迹本身,而是将事件的前因后果、历史背景都研究透。他还实地走访古迹遗址,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西安、汉中等地,那里曾是韩信征战的主战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两千多年了,但每一次考察,都如身临其境,收获的东西都不是书本能带来的。”有时候,为了保证一段文字的准确性,华炜要翻阅古籍、查找工具书、请教专家,多日才能最终确定。

“我生活中没有其他爱好,只想为韩信立传,我不图名、不图利,能把真实的韩信还原给社会大众,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也是我对社会的贡献。”华炜说。

1997年,27万字的《韩信》面世,该书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部小说体人物传记,在结合大量的史实资料后,尽可能多地还原真实的韩信。当时国内并无一部关于韩信的长篇小说,这本书填补了国内空白。

2000年,这部作品获得淮阴市“文学艺术奖”。这是华炜有关韩信文学创作的一个里程碑,但他没有停步。

信心 讲好英雄故事

华炜不满足于只写韩信的人物传记,他想更深一层地研究韩信。这期间,他已经是淮安区建工局的领导,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创作。此时的研究,是建立在先前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剖析,非常耗时耗力,可以用呕心沥血来形容这个创作过程。“有时候写不好,就吃不下饭,脑子里长时间在思考,半夜睡觉突然想出来,就立即爬起来写。”

看到华炜这么辛苦,爱好文学的妻子何爱临也来帮忙。他们一起去各地收集资料,何爱临还帮助华炜整理资料、打字记录。

夫妻共同发力,2016年,在第一部作品面世近20年后,经过多稿的修改完善,夫妻二人共同署名、35万字的《大汉韩信》面世,相比于上一本书,这部作品的内容淡化了韩信的神话色彩,致力于将活生生的韩信展现给读者,并结合作者的观点,阐述了一些道理。此书一面市,就受到读者欢迎,当年还在亚马逊传记销售榜上排名前十。2017年,夫妻两人又完成25万字的《忍者为王:解读兵圣韩信传奇一生》,该书通过55个问题,解读韩信传奇的一生,被百度文库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图书”。2021年底,该书更名为《韩信大传》再版。

如今,华炜仍然对研究韩信孜孜不倦。“在前期写作的基础上,我有信心出一本人物研究方面的书,研究有关韩信的军事、历史、政治等,韩信是我心中的英雄,讲好英雄故事,是我毕生心愿。”华炜说。

2022-07-30 ——韩信研究者华炜的故事 2 2 淮海晚报 content_190535.html 1 3 循着“兵圣”的足迹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