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锣鼓棚”最早产生于唐朝,广泛流传于清末民初,原名“锣鼓亭”,经过时间推移,演变成今天这样形式多样的曲调。日前,笔者在盱眙县河桥山区,通过观看表演、与传承人交流,对盱眙独特的民间音乐“锣鼓棚”进行了深入挖掘。
■特约撰稿 丁立高 丁治钦 文/图
●劳动进行曲
很久以前,“锣鼓棚”是盱眙本土一种伴随劳动而产生的民歌与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艺术形式。在结群薅草、挖土、栽秧时,一般由两位师傅领唱或对唱山歌,一人按节击鼓,一人应点敲锣,锣鼓间歇,歌声即起,轮流对唱。
“锣鼓棚”是盱眙人自己创造出来的。历史上,盱眙山区山多人稀,单家独户劳力不足,加上野兽出没,窃食庄稼,伤害人畜。在这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和劳动环境中,盱眙人形成了换工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并配以锣鼓敲击,既可为劳作的信号,又可起惊吓野兽的作用。久而久之,形成了“锣鼓棚”这种风格独具的“劳动进行曲”。
发展到今天,“锣鼓棚”已形成相对固定的结构格式,它一般由歌头、请神、扬歌、送神几部分组成。锣鼓棚内有四人敲打锣鼓,棚外左右两侧各有一人敲小铜锣,棚前面是民乐队,时而缓行敲打,时而停下吹奏。乐器有:笙箫、管、笛、唢呐、月琴、三弦、高胡、二胡、琵琶、扬琴、板鼓、堂鼓、麻锣、二锣、铅钹、小铜锣等。演奏曲牌有《百鸟朝凤》《梅花三弄》《大柳芽》《小红孩》等。表演主要曲目有《宫灯颂》《都梁情》《西宫词》《泗州曲》《花园别》《喜庆曲》等。抗日战争开始后,此棚无人玩耍。1949年后每逢端午节,政府组织船民在淮河上赛龙舟,并把“锣鼓棚”爱好者聚在已布置好的大船上吹奏敲打,吸引岸上许多观众登舟欣赏。1963—1964年,盱城镇民乐文艺宣传队喻干书记把老玩友召集起来,重新扎制一个锣鼓棚于春节期间上街头表演。当时,黄牌街陈氏三兄弟是“锣鼓棚”玩友,家有一套锣鼓,逢年过节就在街头吹打表演一番。
从清代起,盱眙大人、小孩几乎人人都能哼唱一段“锣鼓棚”乐曲。如今,“锣鼓棚”已经进入淮安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音乐类名录,喻干、程佑贵、孙克常等人为主要传承人。
●激情进军号
很久以前,“锣鼓棚”是结群而耘的纽带,激励热情、鼓舞劳作士气的号角。同治《泗州志》记载了这种习俗:“四五月耘草,数家共趋一家,多至三四十人,一家耘毕,复趋一家。一人击鼓,以作气力;一人鸣钲,以节劳逸。随耘随歌,自叶音节……”
清早起来好唱歌,一人领来众人和,
引得太阳东边起,引得河水流上坡,
山歌越唱人越多。
早晨起来雾沉沉,只听锣鼓不见人,
东边一朵祥云起,西边一朵紫云开,
歌声袅袅下田来。
这是两首歌头,即引子。此类歌起,标志着薅草、挖土或插秧的劳作开始,“锣鼓棚”开腔起板,气势不凡,拉开劳动的场面、唱歌的热情、乐观舒畅的氛围。
薅草、挖土、插秧等农事,要唱“锣鼓棚”,往往是换工之前就相邀结对,竞相比唱,以尽歌兴,以显其能,这是唱歌者和听歌者都乐而不疲的事。薅草和挖土、插秧的劳作动作单一,节奏感强,人们排成一字形,踏着鼓点,和着锣音,随着歌声的起伏抑扬而劳作,听者如痴如醉,唱者难解难分,劳动情绪高涨。劳作时,一人向前,众人追赶,眨眼功夫挖翻半边坡,薅净一块草,插完一丘秧。用工者高兴,帮工者快乐,热闹场面构成一幅动感十足的劳作图。这是“锣鼓棚”的功劳。请听:
男人化作杨家将,女人化为穆桂英。
杨家将,穆桂英,挖土犹如破天门。
锄头化为金刚钻,挖破石头化灰尘。
太阳露脸坡背黄,薅草锣鼓震天响。
锣鼓催得人勤快,薅草薅过几道梁。
●爱情小夜曲
薅草劳作的节奏有紧有慢,有张有弛,才能保持旺盛持久的劳动干劲。而当劳作节奏舒缓之时,歌手们往往唱出一些或谈情说爱、或幽默逗趣、或设谋斗智的歌曲,这类歌曲婉转悠扬,逗趣引笑,轻松快乐。这时,歌者、鼓者、耘者,“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鼓应之……盖欲耕耘者,乐而忘疲”(乾隆《盱眙县志》)。这是薅草锣鼓的神奇。请听《扬歌》:
甲:一下田来心发慌,不好挨得哪一个,
挨到张哥怕人讲,挨到李哥怕人说,
以作(索性)挨到我情哥。
乙:清早起来把门开,一股凉风吹进来,
头上青丝风吹散,身上罗裙风吹开,
……
这时,“锣鼓棚”就像一根红线,把有情人的心连接在一起,他们尽情享受着劳动的欢乐和爱情的甜蜜。又如《早上来时东路来》:
我早上来时东路来,望见两路百花开。
我左手摘花右手戴,右手摘花怀中揣。
头上戴起三五朵,还剩九朵怀中揣。
还有几多无处戴,手提花篮上长街。
上长街来下长街,当中一条十字街,
十字街前盘脚坐,蜜蜂绕绕采花来。
头上扇把没打到,多时扇把才打开。
蜜蜂口叫莫打我,但无此心我不来。
蜜蜂只为采花来,山伯只为祝英台。
鸟为食亡人为财,歌声去哒号子来。
这首情歌情深而含蓄,既能调节劳动情绪,又有传情达意、感化心灵的作用,促使人们去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感境界。
●娱神交响乐
锣鼓惊得河水响,请神歌儿山谷应。
百鸟惊得满天飞,野兽吓得避山林。
太阳听了热乎乎,谷神听了笑盈盈。
风伯雨师更欢喜,风调雨顺保丰登。
请神、送神,是“锣鼓棚”作为一种仪式歌曲不可缺少的内容,劳作者通过唱请神送神歌达到祭祀娱神、神人一体的作用,以期望神灵保佑,使劳作者追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生活理想得以实现。请神、送神歌表达出对神的尊敬,对神的祈祷,在心灵上鼓舞着劳作者对神的虔诚和劳作的热情,依然起着提高劳动功效的作用。这时“锣鼓棚”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理想,并把丰收的理想与现实的劳作完美地结合起来,成为一种追求幸福和鼓舞人心的力量。
送神歌,“锣鼓棚”的结尾部分,这是在挖土薅草最后一歇所唱,歌词一般有礼仪性。送神歌有意思的是诸神都送,独留土地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