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优秀田径运动员,先后插队做过农民,当过工人、代课教师,又学过几年医,任过文艺主编,后又从事行政工作……年过花甲的王耀明有着十分丰富的人生经历,但在他看来,最令他感到幸福的还是自己的文学经历。
1
不解之缘
“赵恺老师是我文学之路的引路人,一直以来给予我很多帮助。”说起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王耀明回忆,1979年,他从农村插队回城,正好遇到著名作家赵恺在办文学讲习班,机缘巧合下,他成了赵恺的第一批学生,在赵恺的引领下,他开始踏上了文学之路,从此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后来,我考上了苏州一所学校准备学医,为不能跟赵老师继续学习而感到遗憾,赵老师知道后却很高兴,鼓励我认真读书,临别时他对我说:‘你先学好专业知识,端好饭碗,文学是一辈子的事’。”王耀明说,虽然学的是医学,毕业后也从事卫生专业技术工作,但工作之余,他却从未放弃过文学创作,陆续在国内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很多作品,常常能在信箱中收到样报、样刊以及作品稿酬。1985年,他被调到《淮海卫生报》任副刊文艺主编,担任文艺主编的10年是王耀明最快乐、最舒畅的10年,在那里,他的工作和爱好得到了统一,他先后去北京参加《健康报》主办的全国文学讲习班,赴多处学习新闻学、报纸编辑学。
最后,他在疾控部门的行政岗位上退休。他表示,文艺主编的经历是他最自豪的人生经历。
2
宁要孤独 不要媚俗
古代文人墨客十分讲究炼字炼句,卢延让《苦吟》中曾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诗句,杜甫也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在王耀明的心中,文学是一件十分神圣的事,他对这些为斟酌一个字而冥思苦想的古代文人十分敬佩。王耀明酷爱看书,尤其喜欢古典文学,其中,他最爱读的一本当属老子的传世之作——《道德经》,为此家中珍藏了《道德经》的多个不同版本。《道德经》为何能够经久不衰?“深刻的哲理,精粹的语言,对自然和社会进行了完整的思考和剖析。”王耀明进行了总结,用精粹的语言来反映深刻的哲理,是自己在文学路上追求的目标。
王耀明说,文学创作应当求真、求精,不可求功名。“如果内心浮躁,没有把文学创作作为一件神圣的事,写文章不经过思考,往往是水未到、渠未成,瓜青涩硬‘催熟’。”王耀明感叹,如今潜心文学之人越来越少,很多时候,文学创作成了一些人追名逐利的一种工具,这与自己认可的创作态度背道而驰。“宁要孤独,不要媚俗。”这是王耀明文学创作中一直遵循的原则,多年来,他创作了许多诗歌,写过散文、杂文、议论文等,也获得过一些奖项,但他一直没有出书意愿。他说:“中国古代先贤,包括世界文学史、艺术史里面有很多灿烂的巨星照耀着,我们应该仰望、学习他们,当然也要有追求攀登高峰的毅力和勇气。与其出一本自己不满意的书,倒不如继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3
要把日子过成诗
热爱创作的人往往更善于发现生活中细微的美。热爱生活、常常思考和大量阅读是王耀明文学创作的基础。“我喜欢读书,文、史、哲、古今中外经典名著、美学、画论我都有所涉及。”通过大量的阅读,他发现,汲取经典,能够充实和丰富自己,使知识结构多元化,从而更好地集“百家之长为我所用”。
“天下之书有两本,一本是纸质书,一本是人间社会书。”除了阅读,王耀明喜爱旅游、钓鱼、摄影等。在他看来,广泛的爱好能够让自己更敏锐地捕捉到生活之美,让作品更加生动、真实。都江堰、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他浏览过祖国许多风景,一路旅行,一路发现,一路写诗,诗歌是他记录旅行生活的方式,是他送给风景的礼物。在欣赏自然美景的时,王耀明也不忘深入了解当地的人文景观、风土人情,因感叹漂母对韩信的一饭之恩,他曾不下十次重游漂母墓,认真考察,深入了解,将心中所感化为诗歌。又一次,在与几位好友相约钓鱼的过程中,他看到一旁的好友在水边认真垂钓的模样,不禁想用诗歌的方式表现出来。于是,他当即放下鱼竿,写下“得闲赴水边,静观浮子动;人鱼斗智勇,快乐在水中”的句子,并取名为《钓乐》。同行之人收获颇丰,王耀明的桶里空空如也,他却说:“我虽然一条鱼没钓到,但我钓到了‘诗’呀。”
怀揣着对生活的热爱,40多年的文学之路上,王耀明汲取古典文学中的营养,以崭新的现代诗歌形式创作,写下了无数作品,就如同他的网名“古韵新音”一样,集古典之神韵,发现代之新音。
他要把日子过成诗,把生活写成诗,永远保持真诚的本色,在文学的道路上继续前行。
■融媒体记者 吴家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