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平 文/图
抗日志士安守仁,1918年11月生,淮阴区徐溜安集人,民革淮阴区支部主委,黄埔军校十五期毕业,江苏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年仅20的安守仁毅然远离家乡,满怀一腔报国热血西去从军,1938年3月考入黄埔军校七分校第十五期。黄埔军校毕业后,安守仁投身到抗日救国运动中,被分配在福州市陆军第80师,先后任少尉排长、连长、副营长,后调任第63师第187团一营副营长、代营长、营长。转战于福建、江西、浙江等地,一直战斗在抗日第一线。
1942年3月,安守仁任新编第3军参谋处上校处长,奉命驻守金华、兰溪等地。5月下旬,在浙赣大战兰溪战役中,安守仁率部袭击黄浦岭,与日军大部队遭遇。由于是大雾天气,遭遇时双方已相距不足40米,唯一的选择就是肉搏拼杀。安守仁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在刺死一个日本兵后,他的右胸被鬼子刺穿,伤及肺部。直至转移到后方医院时才发现,他的身上共有三处被刺刀刺穿,右臂也被刺伤。由于战斗激烈没有及时救治,他被迫截肢,永远失去了右臂,时年25岁。
据安守仁回忆,在他参加的几十次对日作战中,浙江兰溪一战最为激烈,他所在的中央军63师和日军13师团激战三天三夜,阵地多次失而复得,无数次与日寇面对面冲杀,白刃相接,血流成河。他在一首诗中记述了这次难忘的战斗:
少小曾怀爱国志,
慰问游行不后人。
壮岁从戎学韬略,
抗日疆场斗敌兵。
榕城战役锋芒露,
浙赣战役备艰辛,
金兰会战白刃接,
断肢伤腕不呻吟。
负伤后的安守仁休养一段时间后,继续投身抗战并出任少将参谋长。1945年9月5日,安守仁作为国民革命军江西受降区副受降官在九江接受日军投降。辽沈战役中,安守仁将军率暂编55师全体官兵在锦州起义。
安守仁回到地方后,政府安排他在民政部门工作。1981年—1984年当选为淮阴县政协常委,1985年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1987年任民革淮阴区支部支委。在回到地方工作的几十年间,由于民革和台湾的特殊关联,每当台湾有人来访,市委领导经常安排他负责接待工作,安守仁始终竭尽所能地为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实现祖国统一作贡献。他在日记中写道:“如今年已逾花甲,何曾冷却报国心。四化征途献余热,和平统一庆阳春。”
直到80多岁高龄时,他依然每天坚持看报纸,用左手记日记,虽已行动不便,却时刻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祖国统一。即便到了晚年,安守仁因患有脑血栓,讲话都十分困难,依旧心系台湾同胞,满怀家国情。
在安守仁转战于抗日第一线时,他认识了相伴一生的伴侣——徐英。当时徐英是浙江一所女子学院的进步学生,在日寇悍然发动浙赣战役后,紧锣密鼓的战事让他们失去了联系。多地辗转之后,徐英再次和安守仁相逢,面对安守仁的断臂,徐英毅然选择成为他一生的伴侣。1988年春节安守仁和徐英重游兰溪时,安老有感而发,写道:“四十年前元宵夜,倾国倾城貌我恋。历尽坎坷志弥坚,但愿同穴笑九泉。”
安守仁晚年和子女们生活在一起,不仅有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更有来自国家的真切关怀。1989年,安守仁作为国家二等一级革命伤残军人,由民政部门给予伤残军人生活补助。兰溪战役和九江受降是老人经常和儿孙们讲的事情,他经常对安家后人说:“抗日不怕死,死是光荣的。”在安老良好家风家训的影响下,安家后人励志勉学、心系桑梓,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2015年,安守仁去世,安葬在老家。2020年4月,安家后人为支持家乡建设,积极响应新农村建设号召,将安老的骨灰迁移到紧邻八十二烈士陵园的刘老庄镇永怀园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