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书店里的图书品种不多,但不影响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望。在不少八九十岁老人的记忆中,《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林海雪原》《把一切献给党》等等,是那时最热卖的书籍。
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他们常常省吃俭用攒一些钱去新华书店买书。对于当时淮安的读书人来说,去新华书店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昨日,记者走进杨本兰和左平两位老人的家中,听他们聊聊他们的读书故事和曾经的梦想
杨本兰今年89岁,“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用来形容她再合适不过了。“我最爱看历史类的书籍,李世民、成吉思汗、朱元璋、孙中山等历史人物传记我十分熟悉,都看过好几遍。”说起读书,杨本兰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据杨本兰介绍,上世纪5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红色小说”,这些小说塑造的人物有着强烈的革命理想,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国家利益的战斗。“我读《林海雪原》,文中的人物,如少剑波、杨子荣等,他们心中燃烧着一把火,为着理想,为着信仰,为着祖国伟大的事业,在深山老林中奋斗。他们的赤子之心对我的触动很大。”杨本兰告诉记者,自己对于英雄的认识,最初都是从文学作品里来的。
“读书让我对生活充满希望。”杨本兰老人感慨地说。老人出生在南京,小时上过学,因为家庭变故辗转来到淮安,然后结婚生子。她的丈夫在她42岁时病故,留下她一人不仅要撑起一个家,还要抚养五个子女。老人说:“我那会过得十分困难,唯有书籍一直陪着我,是读书支撑我熬过了那段艰难岁月。看到喜欢的书没钱买时,我就去跟人借书,然后在路边小摊上抄回来看,虽然艰苦但心里很充实。” 杨本兰平时爱读书的习惯也影响了她的子女们,他们有的做医生、有的当教师,都喜欢读书。“我现在虽然不能久坐,但每天还是坚持读书两个小时左右。”杨本兰说,现在吃得饱穿得暖,想看什么书都有,过得很幸福。
同样热爱读书的左平老人今年88岁,走进位于富丽花园小区的左平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微型图书馆”,60平方米的房屋近一半用于收藏书籍,各类书籍琳琅满目,医疗保健、名人著作、旅游指南、历史读物等,每一本书都留下了老人翻阅的痕迹。左平是市高职校退休老师,他一见面就告诉记者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使人心明眼亮,树立正确的“三观”;阅读让他收获爱情,一本书成了定情之物;阅读有利健康,减轻病痛……最令左平欣慰的是,孙子、孙女在书香家庭的熏陶下,也都很喜欢阅读,孙子考上博士,成为大学教师,孙女研究生毕业。回忆起自己上学时读书的故事,他感慨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里很穷,没钱买书,我就跟哥哥们一起去连云港那边砸石子卖,卖了以后去市里书店买书,一本书好几个人传着看,一边看还一边做读书笔记,就想着考上学校才能找到工作,过上好日子。” 左平尤其热衷阅读鲁迅的作品。退休后,他没有安享晚年,而是退而不休,将“胸中饱学”发挥出来,组织社区里的几位银发老人一起在柳树湾读书、读诗,分享心得。记者看到,左平随身都会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走到哪读到哪,上面写满了他的阅读感想、发言稿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随见随感。
一个人读书不如一群人读书有意义。左平向记者直言,他希望有更多的老年人能从阅读中得到满足,充实自己生活。
■融媒体记者 左文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