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

淮安:绽放文化之光 丰润美好生活 2022年10月12日

(上接A1版)现在,我们作协几乎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安排,大家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淮安区作协主席于兆文表示,“下一步,将带领本土作家以更多的精品力作回报时代、回报家乡,为淮安文学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十年岁月,熠熠闪耀。淮安在城市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淮安文艺工作者植根淮安沃土,努力弘扬运河文化,积极投身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以笔墨抒写时代巨变,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以文质兼美、艺文兼备的创作彰显时代正大气象,既展示了淮安人民在新时代把周恩来总理家乡建设得更美更好的饱满热情,又体现了淮安艺术家们深入生活、关注社会、协同发展的精神风貌。

书香沁沁 读出城市雅韵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读书不仅改变个人的精神气质,更提升城市的文化品格。十年来,淮安聚焦打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书香淮安建设品牌,塑造城市气质、提升人文品质、引领阅读风尚。

走进涟水县图书馆,只见阅读大厅宽敞明亮、环境雅致,各阅览室内书籍摆放整齐有序,数字体验室、多媒体播放室、儿童活动室等功能区域完善,市民们正埋头于书籍中,在纸张的翻动中感受浓浓书香。“十年来,涟水县图书馆可以说是脱胎换骨。以前的图书馆体量小,藏书少。如今的涟水县图书馆,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现有馆藏纸质图书25万余册、电子图书20万册,智能化管理系统一应俱全。”涟水县图书馆馆长杨倩倩介绍,体量的改变只是涟水县图书馆的外在变化,安东讲坛、强国书架、非遗进涟图、行走的图书馆等众多特色活动的开展才是涟水县图书馆的灵魂之变。

涟水县图书馆的变化,正是淮安公共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的一个缩影。如今,淮安已建成了覆盖城乡、载体多元、形态丰富的阅读设施体系,老旧小区中的洪门社区书房、乡村里的碾石书屋、有轨电车上的流动有声图书馆、公园里的九龙湖书房等各式各样的书房遍布淮安城乡的各个角落,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阅读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群众高度认可。目前,我市居民阅读指数稳步提升,阅读设施满意率、阅读活动参与率和满意率等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城市书香已然在淮安“落地生根”。

曲音袅袅 唱出人民心声

“村官三部曲”摘取“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12项省级大奖,《留守村长留守鹅》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开幕式演出,《村里来了花喜鹊》代表江苏参加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十年间,涟水县淮剧团捧回了诸多奖项,“村官三部曲”叫好又叫座,被业内称为现实题材创作的“涟水现象”,但这些都是涟水县淮剧团团长翟永军之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十年前,我们剧团入不敷出,一度陷入人才流失、剧目短缺、市场收缩的境地。尽管如此,我们也没有放弃,集资创排现代戏《鸡村蛋事》,让我们剧团重获新生。”翟永军说,这十年来,涟水县淮剧团全力演好身边的故事,从大学生村官、留守村官再到扶贫村官,苏北农村十多年的进步与变迁被剧团搬上了舞台,“农村是一个大舞台,农民是写不尽的戏剧。我们的作品从乡村来、演百姓事,更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现在我们还推出了剧团的抖音账号,让群众在家里也能欣赏淮剧作品。”

十年来,淮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为目标,立足淮安、凸显特色,在政策创新、题材挖掘、融合发展、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大力推动文艺文化创作生产既有数量、又有质量,精品迭出。

特别是围绕革命题材、脱贫攻坚、全面小康、奋进新征程等重大主题组织创作,充分发挥国内文艺院校高端人才优势,积极搭建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等专业舞台艺术创作单位合作平台,成功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联合创排儿童剧《新安旅行团》,该剧目于今年5月30日在淮安大剧院成功首演,剧目演出得到广大市民热烈追捧,仅首演当天全网观看总人次达327万。

十年来,我市还涌现出了淮海戏《天下民心》、现代京剧《杰出楷模周恩来》、现代淮剧《哎呀,我的憨哥哥》、舞剧《血战刘老庄》等一批红色革命题材、乡村振兴现实题材的舞台作品,推动淮安文艺创作由“高原”走向“高峰”,更积极探索“送戏下乡”新模式,让悠悠曲音唱出人民心声、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