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农文旅融合可实现乡村产业、乡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互渗互融、集约共生,以新业态助力产业兴旺、乡风文明、村民富裕,进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因此,当前需要基于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现状,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合理开发空间资源
合理开发乡村空间资源,使农文旅融合更有深度。
差异化发展农业产业项目。当前,农业产业发展较普遍地存在产业项目趋同化问题,带来了区域产业的内卷与无序竞争,弱化了产业的文化功能和旅游价值。差异化才会特色化,特色化才能品牌化,品牌化才易市场化。因此,农业产业发展必须充分结合本地自然资源禀赋、现有产业基础、村庄空间结构,差异化布局不同产业项目,使产业发展凸显本地特色、乡土特征,进而避免镇内村间产业项目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以及乡村文旅资源开发的城市化倾向。
主题化打造村庄品牌。鲜明的主题形象有助于增强村庄的辨识度和吸引力。首先,依据其区位特点、自然特征、人文特色等,确定和完善村庄发展主题。其次,以主题定主线,优化村庄空间结构,持续挖掘和赋予村庄主题的文化内涵,借助多元化宣传与游客沉浸式体验,最终实现村庄主题形象的标签化、符号化和品牌化。
一体化整合区域文旅资源。整合区域内乡村、民宿、餐饮、交通等方面的旅游资源,将地区文旅资源点线结合、连点成串、连线成片,积极开发1至2天行程的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创新乡村文旅项目
根据地区旅游资源特点,创新农文旅特色产品,以高品质、特色强的文旅项目吸引来自城市的庞大消费群体,使农文旅融合更有广度。
依靠农业资源,打造“农业+旅游”精品项目。根据地区农业优势,着力拓展田园观光、农耕体验、文化休闲、科普教育、健康养生等多种功能,打造高品质的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实现从农业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参与教育综合型转变。
依托人文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充分挖掘地区文化潜力,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节庆文化等多种资源优化整合起来,加以适当的设计包装,着重推出一批较为成熟、具有浓郁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如,依托地区乡村历史文化资源,将乡村旅游与历史文化结合起来,讲好相关故事,设计游客互动环节,让游客在故事中感受乡村文化的魅力;打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文创挂件、印有特色标识的文具等纪念品。
依靠美食资源,打造“美食+旅游”精品项目。可以充分挖掘地区美食资源,将美食资源充分整合起来,推出一批乡村旅游名菜名点名宴、一批特色美食名店,从而推出一批具有地区特色、吸引游客味蕾的乡村美食精品线路。
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等硬件水平和服务软实力,使农文旅融合更有温度。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农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和补贴力度,同时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双重机制,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拓宽融资渠道,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招商引资跟踪服务机制,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跟进解决。
完善配套设施。坚持“主客共享”理念,推进旅游公共厕所与基层环卫设施、旅游停车场所与基层集散广场、旅游服务点与基层管理设施、旅游超市与基层商业网点、旅游急救站点与基层卫生设施的统筹共建,实现文旅服务设施与基层公共设施的功能融合。
健全工作机制。健全农文旅产业管理制度,规范农文旅经营主体的营业资质,严格把控食品安全、住宿安全等安全标准,严厉打击和惩罚欺诈游客的恶劣行为。同时,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为游客提供便利服务。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
大力推进人才引进和培育,使农文旅融合更有力度。
做好人才规划。科学评估当前乡村农文旅人才供求总量和结构,将乡村产业振兴人才纳入本地区紧缺人才引进规划。
引进优秀人才。完善专业人才下乡的激励政策及产业扶持机制,以技术和资金扶持鼓励创办领办农文旅融合项目,吸引优秀人才下乡创业就业,特别要注重引进一批懂规划、擅营销、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培养本土人才。可组织本地区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企业选派人员参加文旅产业培训,并与高校合作建立培训实习基地,为本地从业者提供更多学习技术、行业规范和经营管理方法的机会,进而培养一批能够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土专家”“田秀才”。
留住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用人留才机制,要让引进的人才在政治上有荣誉、在社会上有影响、在经济上得实惠,感受到乡村在引进人才上的用心。同时要因人制宜,为人才搭建更好的平台、提供更适合的岗位,从而发挥他们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促进人才返乡、进乡,形成良性的人才机制。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委党校基地特约研究员、淮阴区委党校教师)